?第五篇 鄉情隨想 想起蘆稷(1 / 1)

?第五篇 鄉情隨想 想起蘆稷

今天是冬至,我的早點改吃湯果。吃“冬至湯果”是我們寧波人自古以來形成的習俗。湯果有糯米做的,也有高粱米做的,一般以甜味為主,也有吃菜湯果的。我今天早上吃的是番茄、湯果(小圓子)加年糕,還有蘆稷餅。蘆稷餅是前兩天從一個攤檔上買來,今天把它切成小方塊當湯果放進去一起煮。吃著“冬至湯果”聯想起兒時過冬至,尤其引發了我對蘆稷的興趣。

蘆稷即高粱。我們寧波人把高粱叫作蘆稷,人家外地人尤其是北方人無論如何聽不懂的,即便弄清楚了是什麼,也無法理解這種叫法。其實我們寧波人把高粱這種糧食叫作蘆稷,不無道理。清朝程瑤田寫過一本叫《九穀考》的書,裏麵對“蘆稷”有解釋:“稷、齊,大名也。黏者為秫,北方謂之高粱,通謂秫秫,又謂之蜀黍,高大似蘆。”也作“蘆穄”“蘆稷”。至於“稷”,在《辭海》裏有這樣解釋:“古代以稷為百穀之長,因此帝王奉祀為穀神。”你看,阿拉寧波人把高粱叫作蘆稷還真有點來頭哩!

在我的記憶裏,小時候對蘆稷是十分熟悉的。當地裏蘆稷熟了的時候,母親用菜刀把蘆稷頭斬下來,洗淨了煮飯時放在飯鑊架上蒸,我們幾個孩子站在灶頭旁邊,焦急地等吃蒸熟了的珍珠般的蘆稷粒。母親把蒸熟的一整索蘆稷攀開幾朵分給我們幾個孩子當零食吃。我拿在手裏,用牙齒一粒一粒咬下來咀嚼,香噴噴、甜綿綿,十分好吃。有時覺得一粒一粒咬太慢,心一急便把一小朵蘆稷連肉帶皮塞進嘴巴裏,結果是粗拉拉,連肉帶皮都吐掉,真是得不償失。那時小孩子很少有機會吃到糖果餅幹,有蘆稷、“六穀”(玉米)蒸熟當零食,就心滿意足了。

我記得似乎也曾有過討厭蘆稷的念頭,那是因為常常吃蘆稷餅或蘆稷湯果吃厭了。有時蘆稷餅在飯鑊裏蒸熟,醬油醮醮吃;有時燒飯煮菜時,放在灶洞裏烤熟吃,香雖香,卻因無鹽更無糖,其味可想而知。蘆稷湯果本是很軟的,可是常常與不放油的青菜放在一起煮,吃進嘴巴裏總感覺粗拉拉的,遠不如年糕、糯米湯果好吃。

媒體曾報道過,專家認為蘆稷是營養價值很高的糧食,我們也有切身體驗,偶爾買點蘆稷粉來或做餅或搓湯果,配上一些料理,吃起來是很糯、很香、味道很美的,與我小時候吃的蘆稷餅或湯果味道大相徑庭。當初我家為了充饑,沒把蘆稷磨細,而是連同蘆稷麩皮摻和在一起做餅或湯果,加之燒煮方法“粗放”,隻放鹽、醬油,無油,無味精,更無糖,吃起來味道怎麼會好呢!覺得很難咽那是必然的了。後來從生活實踐中得出了經驗:蘆稷這種食物,最佳的吃法是要放糖,吃甜食,與菜、鹽不匹配,而與番茄倒是相得益彰。我想,將來科學家對蘆稷作進一步分析,說不定還會發現其潛藏著更多的好東西呢。

200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