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鄉情隨想 ?又到清明時節(1 / 1)

?第五篇 鄉情隨想 ?又到清明時節

又到清明時節了。

前不久,二姐從上海打來電話告訴,她準備等天氣好一點的時候回鄉掃墓。原來,前一陣子上海同我們寧波一樣,也是春雨連綿。由此,我想起,早在一千多年前,杜牧在那首著名的《清明》詩中就說到,安徽池州地方也是“清明時節雨紛紛”的,何況甬滬兩地近在咫尺,氣象更是相差無幾了。這兩天天氣放晴,二姐匆匆趕來。未等清明節,趁著明媚的春光,我們一家人伴著二姐去江南祭掃父母墳墓。

那天清晨,我們一行登上可乘千人的渡輪時,見船艙內已站滿了人,看樣子大部分是去江南掃墓的乘客,其中有不少操著上海口音的人。到了對岸,一路上行人手持花圈,說說笑笑,根本看不到杜牧詩中那種“欲斷魂”的情形。我想,畢竟是時隔千餘載,時代大不相同,景隨時遷,掃墓人的心情也不可同日而語了。如今,這熙熙攘攘的掃墓者行列,雖說其主題十分明確:悼念故人,寄托哀思,然而終究掩蓋不住踏青賞春的歡樂情趣。即便是站在墓前祭拜先人之時,映入掃墓人眼簾的,盡是“鬆排山麵千重翠”,“紅杏枝頭春意鬧”。

我伴著二姐,隨著一夥夥掃墓人姍姍而行,聯想起早些年掃墓還不大興盛時,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已“捷足先登”。那是在“四人幫”倒台後,通過“撥亂反正”,中華大地呈現一派喜人春色之時,旅外遊子壓抑不住懷鄉思親的激情和苦酸之心,一俟時勢轉機,便陸續回故鄉探親。尤其是清明時節,他們更是紛至遝來祭祖掃墓,那一番對故鄉、對先人的綿綿情愫,令人感慨不已。1979年清明節,我曾陪同一位旅台鄉親到他父母墓前祭掃,對當時的情景至今仍不能忘懷。那位鄉親可說真的是“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他年輕時被國民黨抓壯丁去了台灣,依依不舍揮淚離別父母,不想從此與其父母不但音信難通,親情隔絕,而且竟成永別,遺恨終生。那天,他長跪在父母墓前,聲淚俱下,斷腸傾訴,在場親友無不深被感染。那一次掃墓,確是真真切切的“欲斷魂”。

掃墓歸來,我見回歸路上的行人也和我們一樣,手裏捧著從墓地采摘來的一束束野杜鵑,個個精神爽朗,人人喜笑顏開。想必大家的心情都一樣;既聊表了思親情懷,更享受了江南不盡的誘人春色。

2000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