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茶餘飯後 庭院裏的馬蘭頭(1 / 1)

第四篇 茶餘飯後 庭院裏的馬蘭頭

周作人在《故鄉的野菜》裏講道:薺菜、馬蘭“是浙東人春天常吃的野菜,鄉間不必說,就是城裏隻要有後園的人家都可以隨時采食”。這話讓他說著了。我家庭院裏的馬蘭頭,可能是在造房子時就留下的種子,這幾年越來越發了起來,每年能“自產自銷”好幾回。

周作人在文中還引用過一句民謠:“薺菜馬蘭頭,姊妹嫁在後門頭。”民謠如此,文人描寫馬蘭頭的詩詞歌謠也常見諸筆端。如陸遊的《戲詠園中百草》詩:“高高幽草自成叢,過眼兒童采擷空。不知馬蘭入晨俎,何似燕麥搖春風?”詩中的馬蘭指的就是馬蘭頭。可見馬蘭頭這一質樸的名字和它的特有氣質,為雅俗所共讚賞。

民謠也罷、詩詞也罷,畢竟是虛擬的,在我來說,隻重視野菜馬蘭頭是一種美食。因此一直在想辦法要把庭院裏的馬蘭頭養護好,以便能不斷采來食用。去年夏末秋初,農村的表弟來我家,看到我家庭院裏的馬蘭頭開出或嫩黃或粉紅色的小花,他說:要把馬蘭頭齊根剪掉蓋上土,等再長出新葉來時又可以吃了。果然,中秋時節,青葉紅莖的馬蘭頭又倔強地從泥土裏鑽了出來,鮮嫩鮮嫩的,采了幾次,雖然味道沒有春季馬蘭頭那樣清香甜美,可也多少調劑了秋菜的乏味。我又聽表弟的話:入冬後用泥土把馬蘭頭覆蓋上,即使在冬天,它的根會傲視霜雪頑強地在地底下向四周蔓延,到第二年春天,長出來的馬蘭頭又多又大又嫩。他說:這是“科學”養護馬蘭頭的訣竅。

今年剛開春,花壇的裏裏外外、角角落落、岩岩縫縫都長出嫩綠的馬蘭頭來,尤其是一場春雨過後,一簇一簇,挨挨擠擠,綠油油的,像是鋪了地毯一般,煞是好看,把小小庭院裝扮得一派生機盎然,令人心曠神怡。近來,我家隔幾天吃一回地地道道的家鄉野菜——春筍香幹冷拌馬蘭頭,爽口脆嫩,清香馥鬱,唇齒留香,令我禁不住讚歎:“味道好極啦!”

其實,周作人在《故鄉的野菜》裏還沒有說到家。薺菜、馬蘭不隻是我們浙東人春天常吃的野菜,而且是廣及江南各地都有這類野菜。前不久,我在《中華詩詞》論壇上讀到一首詠物議物,詩意幽雅,描寫馬蘭的詩:

最愛江南好,春來綠一叢。

清香堪入藥,淡定不圖功。

曆慣鶯聲遠,聽由杏蕾紅。

無情籬外菊,幾朵意相通。

可見江南地區,每到春氣湧動,“春到人間萬物鮮”之時,在毫不起眼的向陽田埂邊,河畔小溪旁,以至城市公園的草叢或灌木叢裏,都能發現從地下鑽出來的青葉紅莖馬蘭頭。

我們故鄉,現在這個時候,正是吃馬蘭頭最合適的時令:馬蘭頭遍地生長,春筍剛剛上市,香幹貨豐質佳,冷拌後澆上麻油,這道家庭美食遠勝酒店筵席上的馬蘭頭冷盤。

201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