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鄉情隨想 晾黴
今年“梅時”陰雨日子長,雨水也特別多。還處在“梅雨”高潮那些日子裏,鄰居們閑聊時,就把“晾黴”當作熱門話題了。
我們寧波有句諺語:“早上芒種晚上梅。”意思是講“芒種”這個節氣一到,馬上就入梅了。這句諺語是蠻靈光的,在我們這個地方很少有不“做梅”的年份。“入梅”又叫作“做梅”“梅雨天”“黃梅天”“梅時裏”“梅時”等,不過在用法上略有些區別。把這些詞連起來說便組成了寧波話有趣的意思:每年一“入梅”,就進入“梅時裏”。“梅時裏”下雨日子特別多,濕度大,再加這種“黃梅天”天氣悶熱,人感覺不爽快,衣裳、被頭、家具、書籍以及各種物品容易發黴,所以“梅時”一過,天氣一放晴,家家戶戶便忙著翻曬細軟,晾起黴來了。
記得過去每年在晾黴那段時間裏,城鄉各處大牆門的明堂裏,在屋外的道場地上,在沿街屋簷下,甚至在矮平房的屋頂上,凡是能曬到太陽的地方,隻要不妨礙走路,都曬滿了東西。有的用竹竿擱,有的用繩子拉,有的用門板搭,有的用席子攤,有的幹脆掛在屋前屋後及路邊的丫杈上,反正到處都曬滿了五顏六色的東西。鄰居婦女們一邊翻曬各自的東西,一邊大聲閑聊,那物品之龐雜,場麵之熱鬧,簡直超過現時露天小商品市場,不過這不是賣場,而隻是“展覽”。為此,我曾經跳出過一個念頭:每回晾黴好似在攤出各自的“家當”。那時,大家晾出來的東西多數是大同小異,尤其是衣、被,甚至連顏色與樣式也無甚差別。比如一家老小蓋、墊的被花絮,補上加補的被麵被夾裏,黑或藍顏色的棉襖棉褲,灰或藍色的“衛生衫褲”或絨線衫褲。偶見某戶人家晾出的有毛呢衣服,這在當時算是十分高檔的了。盡管“展覽”出來的東西有的已很破舊,不過因為那時左鄰右舍大都生活在同一水平上,相差不多,所以大家都不會因此而感到難為情。
“梅”還是年年要做,晾黴也還是照樣要晾,不過,過去那種晾黴場麵,如今在我們城區已看不大到了,現在居民們晾黴,與過去相比有了很大變化。一是現時多數人家住的是樓房,不但把東西搬到樓下來翻曬很費事,而且現在講文明,講環境美,居民們都能自覺地不把東西搬到馬路街道上去,絕大多數居民隻在自家的陽台上晾黴。二是如今家家戶戶晾出來的東西,一改從前多數是破舊“家當”這種狀況。就拿衣服類來說,有用棉、呢、絲、毛、皮、滌等製成的,款式新穎,品種繁多,色彩豔麗。再拿墊、蓋的被頭來說,除傳統的棉被外,還有絲絨被、鴨絨被、羊絨被、雲絲真空被;有全棉絨毯、全毛毛毯以及毛巾毯、電熱毯等等,總之家家戶戶要晾好幾天黴,幾乎所有樓房的陽台上,每天從早到晚顯現出五彩繽紛、琳琅滿目的景象。盡管現時城區居民晾黴時,沒有了從前住在老房子時,鄰居們邊晾黴邊聊天那種熱鬧場麵,不過在自家封閉的陽台上晾黴,不但可不必擔心丟失東西,如果有興趣的話,還可以坐在自己家裏,恰似參觀展覽會展品一般,盡情地欣賞四周鄰居們晾出的所有家珍物品,這可是一年一遇的難得機會。
200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