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茶餘飯後 小議“喝墨水”
臨帖學寫毛筆字已有一段時間了,快寫完一刀紙,可寫出來的字與字帖仍相去甚遠。在“自慚形穢”之餘,便以毛筆欠好來做自我解嘲,這似乎有點應了“自己笨還要埋怨刀鈍”這句老話的味道。於是又買了一支鹿狼毫毛筆,趁著新鮮,馬上蘸足墨水在宣紙上學寫。自以為寫出來的字,橫豎點撇勾捺的形狀好像好看點了,其實是心理作用,是自我安慰而已。說到底,是自己功底不到家,俗話講“墨水沒喝足”之故。新近,我孫子高考成績不差被名校錄取,有友人說我孫子“墨水喝得足”。我們寧波人就是乖巧,把要說的話,十分形象地用幾個字概括起來,還恰到好處。
說到“喝墨水”,倒是有一番話可說。小時候常聽鄉人形容沒讀過書或文化水平不高、缺乏知識的人為“墨水沒喝過”或“墨水喝得不多”;反之用“墨水喝得多”來稱讚文化高有學問的人。別小看了我們寧波這句鄉間老話,它可是大有來頭的喲!
有一份資料上說,“喝墨水”這句話有著悠遠的曆史:早在梁武帝 (502—549)時規定:士人應試時,凡書跡濫劣者要罰喝墨水一升;甚至當秀才、孝廉等在會試時,監考官發現有“文理孟浪,書寫濫劣”者,也要叫他到專設的房間裏去喝墨水一升。北齊(550—577)朝廷下令,在考試時對“成績濫劣者”要罰喝墨水,喝多少按“濫劣”程度而定。中國古時候寫字都用毛筆,我想寫字用的墨不像現在有現成的墨水可買,大概都得在硯池裏現磨出來,罰喝一升墨水,這得磨多少時間!據說這條荒唐的法規沿襲了好幾個朝代。後來雖不盛行了,但用喝墨水多少來形容知識的多少,卻一直沿襲保留在民間俚語裏,直至當今科學極其發達時代,還在用“喝墨水”這句話,可想這句話的根子有多深。
現在中國用毛筆蘸墨水寫字的人,除了書畫家或學練書法、國畫的人之外,可能不多了。像我們這些上了年紀的人,小時候上學讀書用毛筆寫大楷、小楷,那是必修課,做作文一律用毛筆寫字。那時候鋼筆十分稀罕,一般人家用不起。如今,不但用毛筆的少了,連用鋼筆的人也少了,大多用方便的圓珠筆(學生常用傳統的鉛筆)。有一個相聲節目很是滑稽,說的是上衣口袋裏插幾支鋼筆:插一支鋼筆是小學生,兩支鋼筆是中學生,三支鋼筆是大學生,四支鋼筆是修鋼筆的。雖為笑話,可多少也反映了在我們中國,曾經有過一段時間,以使用鋼筆來顯示一個人的學問。現在筆種類繁多,諸如精品筆、特種筆(記號筆、熒光筆和白板筆)、中性筆、圓珠筆、直液筆、多功能筆、鉛筆、中油筆,還有一種新型的電暖書寫筆,真是五花八門,令人目不暇接。
其實,科學發展到今天,用什麼筆、有幾支筆已經不能顯示學問了。試看機關、企業、銀行、醫院、機場、車站、碼頭……所有過去離不開筆的地方,都改用電腦,所謂無紙化辦公。無紙化實際上是無筆化。連我這麼個老漢,若不是學寫毛筆字,也已經放棄了用各種筆,直接用電腦寫東西。所以老古董以“喝墨水”多少來衡量學問高低實際上也已經過了時。不過,電腦這種東西不可能代替“墨水”來喝,所以人們還是隻好照舊用“喝墨水”來表達對一個人學問修養的評價。
2009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