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茶餘飯後 求醫的遐想(1 / 1)

第四篇 茶餘飯後 求醫的遐想

近兩年我跑醫院的頻率增高,不但在本地醫院看病,而且常到寧波幾家大醫院去看病,經驗不斷積累,對於看病難的問題,發生了興趣。

在我的印象裏,住在我們鎮海城區裏的居民,上醫院看病不算難,尤其是像我家離醫院很近,去一趟醫院很便捷。可實際是每次看病所花的時間並不少,差不多要一上午時間。我有幾次去醫院看病掛號,禁不住會發出“喔唷!隊排介長!”的感歎。雖然掛號處貼著老年人優先的告示,且我持有“浙江省老年優待證”,但是見到長長隊伍中疲憊不堪的人們,我在感歎之餘不忍心享受“優先”,無可奈何地排在長長的隊伍後麵。後來才知道,排在最前麵的大多是離醫院路最遠的,他們唯恐掛不上專家號,每次不得不天沒亮就趕來排隊。而我們這些醫院“近鄰”,要想掛專家號,若不起早必定成為“落後分子”,應了“錯落航船埠頭客人”的老話。

可這個感覺被後來去寧波一家大醫院看病否定掉了。那一天我特意起了個大早,坐頭班車趕到寧波一家大醫院去掛專家號,可到了那裏,求醫掛號的隊伍竟已經像條長龍,排到掛號大廳外麵,少說有一百多人,一打聽,原來排在最前麵的都是寧波市老區裏的居民,我們這些坐了近一個鍾頭車的“城外人”趕到那裏,隻好乘“末班航船”了。

我有一個感覺:去醫院看病,無論是去本地醫院還是市裏大醫院,若不是急病,隻要不看專家門診,就不一定非在上午人最多的時候去,即便家離醫院路很遠的人,也並非每次一定要排很長時間的隊才能“求到醫”,更何況普通門診裏,醫技與醫德相當高明的醫生也很多。問題是現時許多人似乎有一種“從眾心理”:凡“求醫”必定選“專家”,而專家門診又必定是在上午,下午隻有一般門診。大概那些“專家”一旦坐在普通門診室裏,便不成“專家”了似的,有失其身份。病人要專家求醫心切,加之專家身份與名聲起作用,兩者一摻和,如此一來,幾乎所有醫院每天上午條條長龍繞滿全院,人滿為患狀況越演越烈便不足為怪了。

我有時甚至懷疑,一位專家一上午要看幾十號,甚至上百號,這質量與效果如何?我曾經碰到過這樣一回。去年我因肩周炎疼痛難忍,從網上查到寧波某大醫院疼痛科專家,對醫治肩周炎疼痛很有經驗。於是,趕一大早到這個醫院排隊掛號,已是二十多號了。等輪到我看疼痛病時,那位女專家已經很疲憊,對病人有點不大耐煩了。說話口氣很重,未等我將病情自訴完,便立即打斷說:“我是專家,我不問你,你就不用開口……下麵還有不少人等著要看呢!”不到兩分鍾就把我這個慕名而來等了五六個小時的病人打發走了。

有時,我排著隊遐想著:全國每天有多少人在排隊看病;無論大醫院還是小醫院,隻要有病床,就住滿了病人;全國每天又有多少人住在醫院的病房裏,其中不乏得力的人才和勞動力資源。你說怪不怪,醫院越來越多,卻是家家醫院住滿了病人。這不,前不久,我發高燒住院,可醫院病房沒床位,隻得安排我睡在病房外的走廊裏。在這大冷天,一個發高燒的高齡病人,睡在病房外的走廊裏,有多可憐!

早些年,我們鎮海這個縣城,隻有一家規模還不如現在有些鄉鎮診療所那麼大的人民醫院和一家“聯合診所”,統共不過幾張病床還住不滿人。我納悶:是那時的人不大會生病嗎?或者是那時人生的病不必住院醫治?過去沒有專家門診這檔子事,人們看病也沒有現時那麼難。細細想想,無非那時一是許多人看不起病,二是人們生活質量遠遠不如現在,更談不上科學生活,病痛到了實在忍不住時才往醫院跑。如今的情況恰好相反,人們生活水平與質量提高後,便更加注重“健康第一”,把“小病不治,大病叫苦”和“治未病”的老話當作金科玉律,一點小病就求醫,一求醫就隻相信“專家”。這樣一來,所有醫院都非常興隆,所有醫務工作者每天都忙得不可開交,其辛苦程度便不言而喻了。

社區醫務室的設立,是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為民辦了一件天大好事。像我這樣的老病號,隔三岔五地求醫,在社區醫務室看病,既就近方便,又省錢。尤其是社區醫務室的醫務工作者與我熟悉了,知道我患的是什麼慢性病,用的什麼藥,效果如何,不用我細說便能為我對症下藥。他們還常常上門看望像我一樣的老年病號,特別在季節轉換、氣候變化時,醫務室醫務工作者便會不請自來,體貼關懷之情溢於言表。有了社區醫務室,我跑醫院次數少了許多,去寧波大醫院就更少了。我想:倘若社區醫務室的設施能多一點,能配備醫技水平更高一點的醫務工作者、素質更好一點的醫務人員,那必將減輕區級和市級醫院的壓力,有助於他們在醫療質量和服務態度上更上一層樓。 ? ? ? ?

201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