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茶餘飯後 趣話“私家車”
車是什麼?一本現代漢語詞典裏注釋曰:“陸地上有輪子的運輸工具:火車、汽車、馬車。”沒提到電車、手拉車、三輪車、自行車、嬰兒車……我想,大概被叫作車的工具實在太多之故,不能全部列出。更何況,車的變異,猶如湧潮,不斷被刷新,令人目不暇接,甚至思維滯後。由此可見,早期詞典裏包括不了所有“有輪子的運輸工具”,更不可能列入“私家車”這個詞條,當然在情理之中。
咱中國雖然號稱“自行車王國”,可自行車是兩百多年前(1790年),一個叫西夫拉克的法國人開的頭;直到1885年,才由蘇格蘭的約翰?博伊德?鄧祿普,研製成功與現在這種充氣輪胎自行車差不多的“自行車”。在現在看來很平常的自行車,竟經過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喊了許多年“自行車王國”的中國,讓許多人都擁有一輛私人所有自行車,那也是經曆了漫長的發展過程的。
我小時候(距今六十餘年)在上海學會了騎自行車,是向車行租來破舊童車學會的。可學會後,一直沒有車騎。工作後,我們機關單位的自行車是公用的,幾個人合用一輛,誰有要緊的事給誰用,別人隻好兩條腿走路。直到1981年有了一輛屬於我家的自行車。我家這輛“私家車”,距1885年有了充氣輪胎“自行車”近百年後才到手。其實買這輛自行車也來之不易,得憑票,因為我兒子在“支農”,買自行車的票還是照顧的。當年,一輛自行車價錢簡直是天價,花了我將近三個月的工資。有了這輛車之後,我家可熱鬧啦,這車子簡直沒有一點空擱的時間。我的四個兒女,把這簇新的自行車當成“教練車”了,挨個兒輪著學騎車。沒過多久這輛“私家車”變得麵且全非。也難怪,那時擁有一輛私家自行車,比現在有一輛私家汽車還要珍奇啊!誰不羨慕!
我家擁有第二輛自行車又隔三年,這是給我老伴配的“私家車”。那年在外地的一個外甥來我家,看到他阿姨每天上下班走路總是急匆匆,回去後通過走後門才買到。可老伴這輛“私家車”沒用多久,就傳給了我小兒子,因他高中畢業後在“學工”,每天都得用車。我家有第三輛自行車,已經到了大兒子工作的時候,工作單位距家裏有兩三公裏地,他每天上下班都得騎車。雖然那時買自行車已經不再憑票,可還是比較貴,兒子剛工作,錢不多,還要我“支援”。再後來,自行車一天比一天多,不但我和老伴都配了獨有的一輛“私家車”,且連我最小的孫女也有了小自行車。這樣一來我家十四口人,人人都有“私家自行車”了。
人人都有了“私家自行車”,並未滿足,後來的發展,那真是始料不及的。孫輩們自上小學騎上第一輛車起,到讀初中、高中,個個都換了好幾種型號的自行車(其中有的是失竊後再添新車),越換越高檔,我至今都沒能把他們騎的自行車名稱叫上來。也難怪,現在孫輩們都長大了,自行車放在學校車棚裏一比,誰肯“落後”。再說,就這麼一個獨生子女,誰家會不舍得花這筆錢。況且買一輛自行車,再高檔也不過四五百元而已,即便是我這個退休的爺爺、外公,也有財力為孫輩們買最高檔的自行車。
說完孫輩們換越來越高檔的自行車,就該說說我自己聊發少年狂了。還在我即將退休的1995年,看到燃油助動車在大街上行駛,十分羨慕。我愛釣魚,我想,退休後,若騎上這種助動車,到再遠的地方去釣魚也十分方便。夢想終於變成了現實,退休後第二年春天,我買了一輛“金鳥牌”燃油助動車,騎上它可“海威”哩!有時在大街上碰到熟人,耳朵總能聽到:“喔唷!老頭子騎上簇新的摩托車啦!”我好開心啊!有了助動車,我隔三岔五地騎著它到遠離城區的河流、水塘去釣魚,省了不少力。可好景不長,燃油助動車因為排氣汙染環境,被禁止使用,我也隻好服從禁令。時隔不久,大街上出現了電動自行車,挺新鮮的,既輕巧又漂亮,且絕對無汙染。於是我又想買一輛電動自行車。可兒女們不同意,說騎電動自行車不安全,事故出得太多了。又說,如果要走遠路,還是“打的”,或乘三輪車安全。
時代的發展,簡直讓人來不及作一點思想準備。大街上行駛的小汽車,在人們不知不覺中突然多了起來;停在我們住宅小區通道上的形形色色的小汽車,很快地變成了一條條長龍。接下來,我的兒子、女兒竟然相繼把小汽車開到了我的家門口,說這是他們的“私家車”,比當年買一輛腳踏自行車還要便當。小汽車如同潮流一般卷來之時,我的內心又激動起來,甚至夢想有朝一日,我也能親自開著小汽車,通過剛剛建成的宏偉的杭州灣大橋去一趟上海。可惜我的年紀已不允許學開汽車,否則我一定又會趕這趟時髦,把簇新的小汽車買回來瀟灑一把。
200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