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茶餘飯後 物賤情貴(1 / 1)

第四篇 茶餘飯後 物賤情貴

記得小時候家裏一年到頭都有“臭貨”吃,比如臭冬瓜、臭莧菜梗、臭茭白、臭芋艿蓊等。家鄉老人講,吃這些長年下飯,既省鈔票,人又勿會生病。省鈔票這是真的,要說常吃這類“臭貨”人不會生病,我一直沒相信過。說老實話,我從小就討厭這些“臭貨”,尤其是見了隻剩下一層皮的既臭又鹹而且發黑的莧菜梗,更叫人惡心。哪想到這些“臭貨”時來運轉,現在竟成了“香貨”。這不,臭冬瓜、臭莧菜梗、鹹茭白擺到了宴會酒席上,而且食客們還爭著吃;在超市的貨架上,瓶裝臭冬瓜成了緊俏貨,甚至還被旅居海外的“寧波幫”們視為稀物。

說來也怪,從小就討厭這些東西的我,後來對它們也另眼相看了。事情還得從二十多年前說起——

二十多年前的一個春天,我接待了一位從海外回鄉祭祖的外籍老人。那天中午,我們特地安排在他家鄉老屋,專門揀家鄉菜肴招待他。有鹹菜黃魚、綠豆芽炒鱔絲、青蟹、鹹熗蟹、鹹泥螺、黃蛤、黴幹菜燒肉、嫩莧菜豆瓣羹、油炸苔菜花生米……老人在席間激動地說,想不到我離開家鄉漂泊海外近四十年,今天能在我出生的老房子裏,吃到已經多年沒吃過的家鄉菜,我太高興了!老人指著桌上這些菜肴說:這些菜在過去也算是上等菜,一般窮苦人家是很少能吃到的。這次從海外回來,有的菜已經吃過好幾回了,就是我小時候吃得最多的臭冬瓜還沒有吃過。那意思明擺著,老人想吃臭冬瓜。

在我們這裏找點臭冬瓜來並不難。很快,一大盆澆了麻油、放了味精和白糖的臭冬瓜放在了老人麵前。隻見他右手微微顫抖著,用筷子夾起一小塊臭冬瓜放進嘴裏慢慢品味著……我發現老人臉上放出了異樣的光彩,雙眼含著淚水卻說不出話來,他太激動了。原來,這位老人本是窮苦人家的孩子,後來為逃壯丁,輾轉到了海外。四十來個春秋裏,他心裏總是牽掛著家鄉風土人情,忘不了小時候家鄉的衣食住行。難怪他在出生的老屋裏,吃著小時候常吃的臭冬瓜,禁不住回想起兒時情景,怎能不令他熱淚盈眶!這件事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前不久,我又聽一位老朋友對我說起有關臭冬瓜的事:他的一位旅居美國的親戚回來在家鄉過了春節後,從超市買了幾瓶臭冬瓜帶回美國去。到了美國,人家就在飛機場裏把他帶去的臭冬瓜給全部沒收了。千萬裏路程,啥東西不好帶,竟帶臭冬瓜!這是為什麼?

我從這兩件事中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物不在賤,有情可寄托則無比珍貴。即便是平平常常、最不起眼的事物,因為蘊藏著遊子們無限鄉愁鄉思,便具有了與它身份截然相反的價值。那真所謂是:物各有值,情則無價。

200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