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茶餘飯後 吃飯問題(1 / 1)

第四篇 茶餘飯後 吃飯問題

前些天,見到《寧報日報》上有一篇講主食不能吃得太少的文章。此前已有多家報紙刊登過同主題文章,而且都講這是營養學專家的科學“論斷”。比如有一篇文章講,科學家認為“成人每天消費底線應是三百克碳水化合物”。那意思用我們老百姓話來講,就是每個成年人每日“主食”至少要吃六兩糧食製成的食物。主食者一日三餐米飯或麵食也。可報上說,當前某些三口之家一頓飯吃不完一個饅頭。我想,這大概並非是文章誇張,也不是這一家三口的胃口太小,而是隻吃副食不吃或很少吃主食之故。現在不少人重副食輕主食確是不爭的事實。

以我自己切身感受來說,雖說隨著年紀老了飯量會有所縮減,可我平時胃口還是蠻不錯的,在通常情況下,真的似電視裏那句廣告詞:“吃麼麼香!”早上一個饅頭、一隻雞蛋、一袋豆漿,外加合胃口的小菜,吃得津津有味。中午、晚上隻吃一小碗飯,但小菜吃得不少。所以說,主食吃得少,不一定是胃口差,主要是由於日常有豐富的副食佐餐和各種瓜果之類吃多了之故。

專家說,碳水化合物是人體不可缺少的能量來源。這句話實在。對吃飯(碳水化合物)問題,我們寧波人向來是十分重視的。早先就傳下來許多老話,比如:“人是鐵,飯是鋼,一頓沒吃餓得慌。”“老成人,靠飯勁。”“人參一斤,勿如白米一升。”“命生苦,隻好飯來補。”……吃飯的重要性講得多少明白!還有招待客人時說:“下飯嘸告飯吃飽。”也是講吃“主食”。過去食品遠沒有像現在那麼豐富,況且絕大多數老百姓生活比較困難,平時所追求的唯吃飽飯為目的。這樣,“飯是鋼”“靠飯勁”和“隻好飯來補”便成了當時流行在老百姓口中關於吃飯與養生問題的哲學。

吃飯問題不僅是健身問題,而且首先是事關每個人生死存亡的頭等大問題,所謂“民以食為天”便成了“硬道理”。想想在口糧實行定量供應那個時期,人們視糧如命,有些地方有些人甚至為糧拚命。那個時候,無論城鄉男女老幼,飯量大,胃口好,可要想多吃點飯也不能夠呀!記得當年我家四個兒女個個處在成長時期,胃口都蠻好。那時他們根本不曉得挑食,隻想多吃點飯。可是飯是按定量煮的,這一頓吃多了,下一頓就得少吃。每餐吃飯時,眼看著兒女們慌兮兮的樣子,我和老伴隻得勒緊褲帶了。那時農村農民吃飯問題顯得尤為突出。農民口糧實行“老三定”,副食少得可憐,除了吃點飯,幾乎再無其他食物落肚。可是口糧不足,副食又沒得吃,那真正是惡性循環。尤其是在青黃不接時,農民吃飯問題顯得尤為突出,成了一個嚴重的棘手問題。其實那個時候,無論城鄉不但吃飯成問題,吃菜何嚐不是問題呢!有句老話講:“生鮮、熟補、鹹經吃。”對大多數老百姓來說,隻剩下“鹹經吃”這一句,副食佐餐甚至比主食還緊張。所以那時老百姓隻有一個願望:“不想別的,隻想有口飯吃吃。”

現在時代不同了,無論在家裏招待來客,還是在飯店酒家宴請,如果再講“下飯嘸告飯吃飽”,那簡直是背時得發黴了。有個現成的例子也許對說明當前老百姓的生活狀況有一定代表性。不久前老伴生日,兒孫們都聚攏來我家吃飯,小菜燒了滿滿一桌,加上兩盤三絲炒麵和一隻奶油生日蛋糕,老伴又煮了一鍋飯。我擔心小菜吃不完要剩下來,一再勸兒孫們把一桌小菜都吃光。等吃到最後,大家都說小菜吃飽了,而滿滿一鍋飯,一點也沒動過。那天,想想過去,看看眼前,令我感慨萬千。

想想現在報紙上能夠講“主食不能吃得太少”這句話,實在是不容易啊!

200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