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茶餘飯後 江濱的燈(1 / 1)

第四篇 茶餘飯後 江濱的燈

時值初夏,城區居民們晚飯後或雙雙對對或三五成群,來到沿江路上的江濱景點散步賞景。此時被鎮海人稱作“外灘”的江濱景點熱鬧非凡。沿著江濱,有挨肩攜手而行的,有站在景物前凝神觀賞的,有坐在光滑的石凳上邊聊天邊欣賞著進出鎮海口船隻的。當夜幕徐徐落下後,設在江濱四麵八方的燈光,像施魔法般的驟然亮起,把五顏六色的光灑在了江濱景點上,使每處景物透發出繽紛而又神奇的光彩,施展出迷人的魅力。隨著燈光色彩的變幻,各種形狀的景物似乎都變成了活的一般靈動起來。那一刻,遊人們的感覺似乎被燈光刺激得異常興奮,四處響起了“喔——真美啊!”的聲音。這一聲發自遊人內心的讚歎,在悠揚的輕音樂相伴下,成了鎮海人民盛讚沿江景點的同一首歌。

我置身於夏夜江濱燈的海洋之中,禁不住聯想起我們昔日用過的燈。

以前,在普通人家看來,“燈”隻不過是一種極其普通的照明用具而已。我在孩提時代,家裏基本上不點燈,天沒黑就睡覺,起床時天已明。上小學讀書後,常常在隻有一條燈芯的菜油燈下複習功課。這種燈雖不能說是最原始的燈,至少也可算是很古老的照明工具。逢年過節或家裏來了客人,偶爾點起有玻璃燈罩的“美孚燈”,這當時在我家來說是相當“氣派”的了。在我們這個古老的鎮海城區直到20世紀70年代,用電燈照明還不是很隨便的事,突然停電好似“家常便飯”不當一回事,所以家家戶戶還是離不開煤油燈、白蠟燭。再說,那時國家不富老百姓窮,處處好省就省。當年單位裏日光燈並不普及,往往一間辦公室裏隻有一兩盞度數不高的普通電燈;多數家庭隻用五瓦、十五瓦的電燈,而且養成了自覺地隨手關燈的習慣。冬天晚上我鑽在被窩裏,為了看書照明,在床頭裝了隻六瓦小電燈泡。現如今,不要說單位裏,就是家裏這燈那燈不但數量多,而且花樣多,亮度高,一到夜晚燈火通明,滿屋生輝了。

詞典裏寫著:燈是“照明或做其他用途的發光器”。這就是說,燈,這種“發光器”,除了用來照明之外,還有“做其他用途”的,這就對了。你看沿江路上江濱景點的燈,就不隻是用來照明的,甚至照明是次要,用來發光美化環境,那才是它的主要功能。有人說,沿江路和江濱景點被無數各種各樣的燈光照耀得如同白晝。而我以為白天,無論春夏秋冬的哪一個白天,都不可能亮麗得像江濱景點夜晚如此璀璨神奇。尤其是那無垠的夜空裏,明月高掛,星光閃爍;江天一色,江麵行船上紅的、黃的、綠的、白的點點燈光,仿佛是鑲嵌在夜空中會移動的星星。江濱景點能調光變色的燈光,與海天星光遙相呼應,構成了富有立體感的藝術之美。把人工創造的藝術放置在自然環境之中,使之相輔相成,構成渾然一體的豐滿而光彩的畫麵,真的可稱之為“天人合一”了。

我每每環顧並欣賞江濱燈光照耀下的景點時,心裏不禁衝動著無限感慨:這古老城區的江濱,曾經留下過多少可歌可泣的曆史痕跡,今天能打造出如此璀璨輝煌的景觀,意味著什麼?是社會發展?科技進步?抑或是經濟建設和創建現代化文明港城成效的標誌?是的,都是的。然而,我想應該說,最根本的是在新的曆史時期催化了古城煥發出青春般的魅力。

2002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