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茶餘飯後 雨鞋的“隱退”
近段時間雨天不斷,有好幾天從早到晚一直在落雨,使住宅區裏的道路上有了積水。我偶爾一出門就踩在了水明湯裏,幾雙皮鞋都被觸濕。這時忽然想起了這種天氣出門應該穿雨鞋。
雨鞋,在現在人生活中好像已被遺忘了似的。眼前,在這連綿不斷的雨天裏,乘汽車、騎自行車的不穿雨鞋而穿皮鞋,那倒還說得過去,可街頭馬路上在雨中行走的絕大多數人,打著雨傘,或穿著雨衣,腳上穿的竟也是皮鞋或旅遊鞋,穿橡膠雨鞋的寥寥無幾。這種寧可讓兩隻腳觸濕也不穿雨鞋的習慣,說不清是從啥時候形成的,而且幾乎無論老幼皆成“時尚”。
我們寧波人把雨鞋叫作套鞋或橡皮套鞋。我小時候除了冬天,多數日子是赤腳的,落雨天赤腳那就更加自然了。上小學時,冬天碰上落雨、落雪,怕濕鞋凍腳,腳裏要麼套上木拖鞋,要麼用草繩綁上兩塊龍骨磚,兩隻腳踏著龍骨磚,兩手拉緊草繩,或者把草繩套在頭頸上,踏著“方步”上學和放學。雨天,不少小學生都踏著龍骨磚“篤、篤、篤”地走路,那副滑稽的樣子,反倒顯得有點“窮開心”。
我至今還記得,穿上第一雙套鞋是到了上海後的事。那是一雙“雙金錢”老牌元寶套鞋,不過是一雙別人穿破、補過的舊套鞋。盡管是舊的,總比沒有好。後來,我工作了,自己有點錢了,第一次用自己的鈔票買了一雙“雙金錢”牌元寶套鞋。這雙套鞋,我穿了許多年,補了好幾回,直到整雙套鞋的膠都黏在了一起不能再穿為止。那以後,我又買過幾回套鞋,都是穿到不能再穿時才添新的。再後來,我不但有了元寶套鞋,還有了半高筒和長筒套鞋,那是我兒子和外甥不要穿了的東西。退休前,我每次下鄉蹲點,在行李中總要帶著半高筒套鞋。退休後不用再下鄉,平時也不大出門了,尤其是下雨天,總是把自己關在家裏看看報、讀讀書、寫點東西。偶爾到外麵走走,即便有點雨,也懶得穿套鞋,加上幾次搬房,這套鞋放在了哪裏都快記不清了。於是我也加入了雨天不穿雨鞋穿皮鞋的“隊伍”。
橡膠雨鞋防水性能很好,不過人們從實踐中得出經驗:雨鞋透氣性差,穿著不舒服;雨鞋不合現代人的審美觀,穿著它確實也難登大雅之堂。因為,雨鞋隻能在下雨天外出時穿,一進入室內就得馬上換掉。這樣一來,不但穿穿脫脫十分麻煩,外出時間長還得帶一雙換穿的鞋就更不方便了。現代人形象求美,生活求簡,外出求輕,辦事求快,而雨鞋卻成了上列生活方式的一種累贅。由此,人們對橡膠雨鞋興趣減退,棄而不穿便順理成章的了。
然而,雨鞋這些弊端並非現在才被發現,若不是人們審美觀念和需求檔次與日俱進,怎會舍得把皮鞋當雨鞋穿呢?說到底還是老百姓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日趨提高,由此而促使雨鞋從城市居民生活必需品的目錄裏,逐漸“隱退”了出去。
200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