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與馬嶴村
在寧海縣深甽鎮馬嶴村的村委會辦公室裏,有一張珍貴的獎狀。這張頒發於1958年的老獎狀上這樣寫著:“獎給農業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浙江省象山縣深甽人民公社馬嶴大隊。”落款赫然就是當時的國務院總理周恩來。
這張周恩來總理簽名的獎狀,讓寧海深甽鎮馬嶴村的村民幾十年來一直懷有別樣的榮耀感。同時,這張獎狀也無聲地記載了50多年前那個“千年沙礫山變綠洲”的動人故事。
雖說如今的馬嶴村南麵草木蔥鬱、綿延一片。但是,在50多年之前都是光禿禿的砂礫山,一直都是寸草不生。當地的村民均將其稱呼為癩頭山。
癩頭山不僅影響村容,同時也給村民們帶來了巨大的隱患。每逢下雨,山上的砂土受到雨水衝刷就會產生滑坡,嚴重時甚至會將山下那些村民辛苦耕耘的農田都毀於一旦。
鑒於此,在50年代中期,村裏發出了“改造癩頭山、建設新家園”的號召。全村男女老少1000多人自告奮勇,掀起了義務造林綠化的熱潮。村民們采集鬆樹子,悉心培育樹苗。種樹時,大家群策群力,“一畚泥種一棵樹苗”,青壯年負責挑土,老婦幼負責種樹。
他們天天都要到村邊的另一座荒山下去挖土,然後再徒步2千米的山路,將土挑上癩頭山,挖坑埋土種樹。當時的癩頭山最高處挑重擔上去需要將近半小時,村民忙碌一天也隻能挑上10擔土。癩頭山土質疏鬆,踩上去極易滑倒。很多村民都在上山時滑倒,手腳磕出血的情況更是頻頻發生。盡管如此,村民們仍然幹勁十足,有時還挑燈夜戰,樂此不疲。
兩年過去後,565畝癩頭山上種植了17萬株馬尾鬆,徹底改變了當初癩頭山寸草不生的樣貌。
此後,由於鬆樹枯葉可以肥沃土壤,村裏還專門定出村規民約進行封山育林,不準村民上山去撿枯枝當柴火燒,更嚴禁砍伐樹木。平時,村民還嚴防牛羊上山,保護樹苗不致踩壞。
村裏改造“癩頭山”的事跡,經逐級上報後,最終到了國務院。1958年3月,馬嶴村被評為“全國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當時負責村林業小組的村民俞嶽興還被評為全國勞模,他作為村裏的代表,赴北京參加了表彰會。開會期間,毛主席、周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還親切接見了俞嶽興等代表。
這張獎狀從北京拿來後,就被村裏掛在了這間辦公室裏。在它的激勵下,村裏大力開發其他的荒山。在50多年後的今天,馬嶴村的2000萬平方米山地全都變得綠樹滿目,而且從來未發生過森林火災。
同時,在俞嶽興等代表赴北京開會期間,還發生了一件讓他們銘記一生的事情。
當時的老俞隻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因為帶頭改造癩頭山的事跡當上了模範,還到北京見著了黨和國家的領導人,他自然是高興。於是,在當天的招待會上多喝了幾杯,回到賓館就沉沉睡去。
第二天醒來,隻見參加會議的代表們圍著他看,他卻稀裏糊塗的壓根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代表們告訴他,昨晚他大醉後,周總理來看望大家了。當時周總理見俞嶽興睡得正酣,便輕聲告訴大夥不要吵醒他,並幫他將半床滑落的棉被重新蓋上,這才放心離去。
回到寧海後,總理親自為俞嶽興蓋被子的事情很快在寧海人民當中流傳開來,一時傳為美談。
當時任深甽文化站站長的袁哲飛聽聞後,覺得這是個很好的題材。經過他的一番努力後,創作出了評彈《總理查鋪》。後來,這首評彈陸續到市、省、全國演出,成為了當年風靡一時的曲藝。
王任叔(1901-1972),乳名朝倫,譜名運鏜,字任叔,號愚庵,筆名巴人等,奉化連山鄉大堰村(今大堰鎮)人。1920年畢業後,於鎮海、鄞縣等地小學持教。1922年5月始發表散文、詩作、小說,由鄭振鐸介紹加入文學研究會。1924年10月任《四明日報》編輯,主編副刊《文學》。翌年任縣立初級中學教務主任,主編剡社月刊《新奉化》。新中國成立後曾任新中國駐印度尼西亞首任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