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與西店鎮團堧村(2 / 2)

後來,潘以治校長的公子潘正善先生指正,這一千大洋背後卻另有曲折:

當時得了蔣介石允諾的潘以治校長自然是欣喜非常,以為錢隨時都能撥下來,還對這筆錢的用途進行了詳細的規劃。可是,隨著時間一天天地流逝,這一千大洋卻遲遲沒有兌現,會不會是蔣委員長忘記了呢?潘校長便著急了起來,於是找縣長李涵夫商量,希望縣裏能出麵催討這筆錢。誰知李涵夫卻直言“我的頭沒有那麼硬”,並指說潘以治與蔣介石同為校長,這錢潘校長當自己直接去討要。潘校長見縣長如此態度,隻得離開。

但是為了學校的利益,潘以治又不甘作罷。思來想去還是決定親自去找蔣介石。於是,他給溪口武嶺中學的校長寫了一封信,希望對方在蔣介石來時能通知一聲。時過不久,那校長便來信,說蔣介石來了。潘以治立即打點行裝,前去溪口麵見蔣介石。蔣介石深居簡出,潘以治無奈,便等待在武嶺中學的大門口。終於,潘以治等到蔣介石出來,他立即就迎上去。未等潘以治開口,蔣介石就認出他。他也不賣關子,知道潘以治是為何而來,就吩咐隨從帶潘去豐鎬房領了一千元大洋。

回到寧海後,潘校長用這筆錢在寧海中學建造了11間平房,先做教室,後又改成教師宿舍以及辦公室。為了紀念這件事,潘校長還特意在房子旁立了塊石碑,記載“蔣中正捐贈”。

時隔一年多,突然有國民黨軍部的人拿著收據要潘以治簽字。潘校長這才知道這一千元大洋是從軍費中開支的,並非蔣介石個人捐贈。潘以治頓感氣憤,“作為一國首腦居然也說話不算數”。隨即他便找人將刻有“蔣中正捐贈”的石碑鑿掉了。

不論後人對蔣介石的此次寧海之行評價如何,但不可否認的是,蔣介石在寧海中學的一番訓話在當時確實是風行一時。他在訓話中所提及的“新生活運動”有關內容,如“禮義廉恥”四個大字,寫在大禮堂牆壁上,“整齊、清潔、簡單、樸素、迅速、準確”12個字寫在教室裏,並且在學校裏嚴禁隨地大小便,不準隨地吐痰,不準亂丟紙屑,互相監督,嚴格遵守。這一準則,從寧海中學起,很快就擴散到全縣各地。

郭沫若 (1892-1978),四川省樂山客家人,著名文學家、劇作家、詩人、曆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書法家、學者、社會活動家。著述頗豐,致力於世界和平運動。中國新詩奠基人,是繼魯迅之後公認的文化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