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柔石聽魯迅介紹說,英國著名木刻家吉賓斯對於黑白的觀念常有意味深長的獨創。為求印刷效果的逼真,他徑自去信向吉賓斯求商。結果吉賓斯夫人來了複信,並附寄三幅黑白木刻拓片。柔石高興地把拓片和信件都交給了魯迅。魯迅為之妥善保存。這宗珍貴的曆史文物,見證了魯迅與柔石倡導中國木刻運動的勞績。
朝花社這套《藝苑朝華》文藝叢刊,按當時的計劃,一共要出12輯,即還要出《新俄畫選》、《法國插圖選集》、《英國插圖選集》、《近代木刻選集》等。可惜柔石不懂經營,王方仁那個開教育用品社的哥哥,給朝花社供應的紙張,多是從拍賣行裏兜來的次貨,油墨也是廉價的,用來印製木刻圖版,影響了質量和銷路。他為朝花社代售書刊,還常常借故不付書款。朝花社經濟上遭受極大損失,柔石隻得用自己的一點稿費去抵債。魯迅曾憤慨地說:“我這回總算大上了當”,最後他“以百廿元賠朝花社虧空”。1930年1月朝花社“社事告終”。然而柔石所展現的人格魅力,贏得了魯迅的稱讚與信任。他對柔石的評價是:“無論從舊道德,從新道德,隻要是損己利人的,他就挑選上,自己背起來。”柔石自得到魯迅的關愛後,更加“忠心於文藝”。1929年是柔石著譯成果最為豐碩的一年,他創作了《二月》等中短篇小說20篇、散文隨筆3篇、獨幕劇2部、詩歌3首、翻譯作品17篇,共約三十餘萬字。1930年他又出版了短篇小說集《希望》,並發表了短篇新作《為奴隸的母親》。
1930年5月,經馮雪峰、黃理文介紹,柔石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當時他29歲。
1929年10月初,共產黨員、創造社的主要成員馮乃超會見了柔石,說起自己過去由於對魯迅“缺乏了解,以至錯誤地批評了他”的負疚之情,表示很想去見魯迅,但又心怯。柔石告訴馮乃超:魯迅不是這樣的人。柔石熱情地帶馮乃超去見魯迅,魯迅滿麵笑容地接待了他,彼此取得了諒解。這次會見消除了進步文藝團體之間的隔膜,為籌備成立“左聯”鋪平了道路。
這以後,柔石更加傾心盡力,和馮雪峰一起照料魯迅的生活與安全事宜。馮雪峰曾說:“我那時感覺到,魯迅把柔石簡直當作家人似的,就是偶爾看電影、遊公園,或參觀畫展、出席會議,也總是邀柔石一同參加。”魯迅到內山書店看望內山完造,經常與柔石同行。平時,柔石常到魯迅房中,征詢有些什麼要代辦的事,幫助處理一些諸如寄信、寄書、彙款、取款,以及給青年作者退稿或贈書等雜務。兩人之間的交往,在《魯迅日記》裏載及近百次。以致後來魯迅在《為了忘卻的記念》中深情地說,柔石是他在上海“一個唯一的不但敢於隨便談笑,而且還敢於托辦點私事的人”。還說:“他和我一同走路的時候簡直是扶住我,因為怕我被汽車或電車撞死;我這麵也為他近視而又要照顧別人擔心。”
1931年1月17日,柔石參加完左聯執委會後,下午在東方旅社,和李雲卿、林育南、馮鏗、殷夫等一同被捕。在龍華監獄,他被釘上重達18斤的“半步鐐”,但仍設法通過送飯的獄卒,帶出一封轉交給馮雪峰的信,信中三次提到的“大先生”即指魯迅,要他注意安全。
2月7日,柔石和23位戰友被國民黨殺害。魯迅聞知柔石犧牲,徹夜不寐,悲憤地寫下了那首著名的《慣於長夜過春時》。
蔣介石(1887-1975),名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國民黨當政時期的黨、政、軍主要領導人。1908年留學日本並加入同盟會,1924年回國後任黃埔軍校校長,後兼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1948年召開國民大會當選“總統”,1949年1月21日宣布“引退”,同年敗退台灣後,曆任“總統”及國民黨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