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其美與寧海(1 / 1)

陳其美與寧海

1916年5月18日,被孫中山譽為 “民國起義首功之人”的陳其美,因堅決反對袁世凱複辟倒退,被袁所遣凶手暗殺於上海。

然而,這位民國史上的風雲人物,政治生涯雖不足十年,名聲之顯赫幾乎蓋過了黃興、宋教仁諸人。

1907年,兩廣、雲南的起義先後失利,同盟會內部發生巨大矛盾,甚至於光複會公然脫離同盟會,重新自立門戶。同時,由於徐錫麟、秋瑾被清廷所迫害,上海的革命力量嚴重受挫,幾乎停止了一切活動。

在這種困境下,陳其美奉命從日本歸來,在上海重整旗鼓,打開了局麵。從空言漸進於實行,“黨勢為之一振”,由此也引起了遠在海外的孫中山的注意。

1907年到1910年是同盟會成立以來最困難的時期。期間,自稱“一書生耳”的陳其美充分發揮自己長袖善舞、任俠豪氣的個人優勢,很快加入青幫,結交商團,掌握了兩股武裝起義的力量,從而一舉打開了東南革命局麵,為辛亥年間上海、杭州、南京的最後光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陳其美也由此一躍超過眾人,成為孫中山最為倚重最為信任的軍事助手。

殊不知,這位被蒙上傳奇色彩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者,與寧海縣也頗有淵源。

1906年,在赴日本留學期間,陳其美先後結識了寧海縣的赴日留學生程幹青、徐定濤、程美英、王燦英、王韶英、王建極等人。

1911年,陳其美和宋教仁、譚人鳳等在上海成立同盟會中部總會,隨即在上海發動起義,任滬軍都督。期間,陳其美同寧海的童保喧、孫乃泰亦有往來。

據寧海本地作家應可軍先生的《陳其美和寧海》一文中記錄:

1909年,由於叛徒劉師培的告密,兩江總督端方將張恭羈押南京,並大肆抓捕革命黨人。陳其美隻身赴南京打點關係,伺機營救。之後,陳其美又經天台來到寧海,隱居在東門王燦英家。數日後,從白嶠坐帆船取水道前往上海。走時天氣已冷,為禦寒陳其美還向王建極借去大衣,並留有借條。可惜,現在借條已無跡可尋。

1911年3月底,聚集在浙江定海岠山的奉化棲鳳幫漁民與寧海樟樹幫漁民,為爭奪捕撈水路而發生械鬥,死傷多人。陳其美受人所托,同戰友周淡遊等數人一起前往調解,終使兩幫人馬握手言和。

上海光複前夕,陳其美意識到私人武裝的重要性,特地派人至寧海、奉化兩地招募百餘人。這些人都是曾受陳其美調解的漁民,為陳其美的個人魅力所折服,於是均踴躍報名。之後,這支有生力量對光複上海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11年,武昌起義的爆發,點燃了決定近代中國命運的革命烈火。陳其美決定在東南起義響應,他發了一封十萬火急的“加急電報”,將尚在高田日本軍隊中見習的蔣介石召回帳下聽用。

1911年10月30日,蔣介石抵達上海,被陳其美派回浙江協助臨時總司令官童保喧(1886-1919,寧海水車籍)領導光複杭州的戰鬥。臨行前,陳其美還交給蔣介石一支特殊敢死隊。這支敢死隊,亦大多是由寧海、奉化兩地漁民組成的。

11月5日淩晨,童保喧以臨時都督身份,宣告杭州光複。

11月6日,上海也宣告光複,陳其美被推為滬軍都督。徐定濤與夫人程美英(程幹青胞妹,寧海二畝園人)被陳其美任命為滬軍都督府外交部正副部長。當時的臨時都督府經費困難,夫婦倆即將祖上流傳下來的銀飾店“文華樓”變賣,並將資金全部充為辦公費用,因而受到陳其美的嘉獎,有“滬軍都督府外交部長徐定濤”臂章一枚,現存上海市文管會。

後陳其美在上海組織暗殺了袁的大將鄭汝成,策動肇和兵艦起義,寫下了他生命中的最後幾筆。袁世凱對愛將被殺耿耿於懷,於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臨死前不久,還重金收買刺客將陳其美殺害。陳雖然用幫會的極刑約束部下,但最後還是死在兩個叛徒(程國瑞、李海秋)的手裏,年僅40歲。

抗戰勝利後,在陳其美殉難30周年時,寧海旅滬同鄉曾建“寧海旅滬同鄉會”。會址選在陳其美遇難處之薩坡賽路——即後英士路20號,以紀念這位與寧海有不解之緣的傳奇人物。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漢族。浙江紹興人,以筆名魯迅聞名於世。1904年初,入仙台醫科專門學醫,後從事文藝創作,希望以此改變國民精神。魯迅先生一生寫作計有600萬字,其中著作約500萬字,輯校和書信約100萬字。作品包括雜文、短篇小說、評論、散文、翻譯作品。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文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