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欲章與顏公河(1 / 1)

顏欲章與顏公河

顏欲章,號雲漢,安福(江西)人,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進士,三十一年(1603)知寧海縣。據光緒《寧海縣誌》記載:

“顏公河在拱辰門(大北門)外,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顏令欲章以北門濠水直瀉,不利於邑,改抱城東,布橋以通往來。”

據記載,顏欲章就任寧海知縣僅僅為5個月的時間。然而,他卻在這短短的5個月間做出了一係列便民的措施。最為突出的一事就是將原本直瀉的北城門護城河水改道,使其環繞城東而過,並在其上建築橋梁以便百姓來往。此事使得顏欲章在寧海深受人民愛戴。

如今的顏公河是淮河和祖公河的合稱,漢代又稱天門水、回浦水,起自環城北路與桃源北路交彙處,以地下水道通蒲湖,向北流入象山港的黃墩港。主流17.5千米,流域86平方千米。

據光緒《寧海縣誌》載,淮河在大北門至冠莊附近。

祖公河則是五代時期寧海縣令祖孝傑率眾開鑿而成。有史料記載,五代後周顯德三年(956),寧海縣令祖孝傑用水工黃尹德言,欲於城北鑿渠,使縣城與黃墩港可通楫。回浦水,本西南流入淮河,祖孝傑鑿回浦之上六裏經行慈殿西洞山橋東入淮河,又鑿淮河下流九裏經半洋村東下陳村西過眠牛山。後渠成,並築堰閘數處,雖未通舟,於農田有利。因名回浦以北之水為祖公河。

據明代鄞縣籍文學家屠隆《顏侯調碑》記述,顏調任時“數千人扶老攜幼走丞台,搏顙呼號,願飛章於天闋留顏侯”。隨後,邑人於城北濠河旁建顏公祠。清代建於東門外的五公祠、大北門外的顏、鄧二公祠,均祀有顏欲章。

屠隆除作《顏侯調碑》外,另有《贈別雲漢顏侯》七律一首,可見他與顏欲章交情匪淺。全詩引錄如下:

五月循良起頌聲,誰知又奉璽書行。

西瞻長水黃金塔,南達緱山白玉笙。

去住一時那可定,悲歡兩地不勝情,

叢祠香火千秋在,煙水豐碑勒姓名。

顏公河是寧海文明的發祥地。 秦時就在天門水畔建立南部都尉治。 《漢書?地理誌》中載:“鄞有鎮亭、鮚埼亭、越天門山、東南有天門水入海”,在漢代就出名。宋儲國秀《寧海縣賦》載“揚州台嶽未發於神秀,六朝之都建業寧海”。

如今的顏公河兩岸已是寧海縣城的所在地。全縣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均以其為中心。

孫中山,名文,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中國近代民主主義革命的先行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創始人,三民主義的倡導者。首舉徹底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帝製”。1905年成立中國同盟會。1911年辛亥革命後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