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與寧海
“癸醜之三月晦(公元1613年5月19日),自寧海出西門,雲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態。”
《徐霞客遊記》開篇的短短24個字,為後人留下了文化旅遊的瑰寶。400年前,徐霞客從浙江寧海開始了自己的行遊生涯,並記下了他遊記的第一筆。
根據遊記中描述,我們可以清晰地把握到遊聖當年走過所留下的痕跡:
癸醜之三月晦,自寧海出西門。雲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態。三十裏,至梁隍山。聞此地於菟夾道,月傷數十人,遂止宿。
四月初一日,早雨。行十五裏,路有歧,馬首西向台山,天色漸霽。又十裏,抵鬆門嶺,山峻路滑,舍騎步行。自奉化來,雖越嶺數重,皆循山麓;至此迂回臨陟,俱在山脊。而雨後新霽,泉聲山色,往複創變,翠叢中山鵑映發,今人攀曆忘苦。又十五裏,飯於筋竹庵。山頂隨處種麥。從筋竹嶺南行,則向國清大路。適有國清僧雲峰同飯,言此抵石梁,山險路長,行李不便,不若以輕裝往,而重擔向國清相待。餘然之,令擔夫隨雲峰往國清,餘與蓮舟上人就石梁道。行五裏,過筋竹嶺。嶺旁多短鬆,老幹屈曲,根葉蒼秀,俱吾閶門盆中物也。又三十餘裏,抵彌陀庵。上下高嶺,深山荒寂,恐藏虎,故草木俱焚去。泉轟風動,路絕旅人。庵在萬山坳中,路荒且長,適當其半,可飯可宿。
公元1632年3月24日,徐霞客再一次由寧海著筆,開始他的遊程:
壬申三月十四日,自寧海發騎,四十五裏,宿岔路口。其東南十五裏為桑洲驛,乃台郡道也;西南十裏鬆門嶺,為入天台道。
十五日渡水母溪,登鬆門嶺,過王愛山,共三十裏,飯於筋竹嶺庵,其地為寧海、天台界。陟山岡三十餘裏,寂無人煙,昔彌陀庵亦廢。下一嶺,叢山杳冥中,得村家,瀹茗煮飲石上。又十餘裏,逾嶺而入天封寺。寺在華頂峰下,為天台幽絕處。卻騎,同僧無餘上華頂寺,宿淨因房,月色明瑩。其地去頂尚三裏,餘乘月獨上,誤登東峰之望海尖,西轉,始得路至華頂。歸寺已更餘矣。
為紀念徐霞客的兩度到來,寧海縣按照《徐霞客遊記》中所述的行經路線,著手還原了霞客古道。
在古時,寧海出了西門就是通往天台的官道(約建於唐朝)。經過梁皇驛和桑洲驛兩個驛站,跨過大溪和水母溪,翻越鬆門嶺和筋竹嶺、梁皇山和王愛山。直到如今,在距西門2千米的徐霞客古道上,還留存有暗岩茶廊和雙水泉,均保持了古時的風韻;梁皇驛道和岔路口,是徐霞客前後兩次旅行中分別住宿的地方;上金路廊與鬆門嶺,路廊、古道、沿溪小徑也保持著徐霞客當年走過時的風貌,全長約五千米,是一處完整的徐霞客開遊古道;大路下客棧保存有一段完好古客棧民居和古道,可供遊人訪古;筋竹庵處於寧海、天台、華頂三條道路的交叉口,旁有古指路碑,近年新立了“台嶽東門”碑和“寧台古道”碑,有幾段古道尚完好,庵內可接待遊客;彌陀庵址和仰天湖,這兩處保留著完好的庵址和廣闊的草坪。現存古道均為卵石鋪麵,保持原貌的大約有數十千米,兩側多名勝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