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輯 我從田塍路上走來 漫憶“戰鬥片”(1 / 1)

第二輯 我從田塍路上走來 漫憶“戰鬥片”

伴隨著雄壯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銀幕上的“八一”軍徽放出萬道光芒。這時,我的心情也無比興奮——一場激烈的戰鬥即將打響了!

這是四五十年前的情景。那時,十歲上下的我,最開心的事就是附近的部隊放露天電影,多是戰鬥片。

“太陽出來照四方,毛主席的思想閃金光……”當這首動聽的歌在耳邊回響時,電影《地道戰》中神出鬼沒的抗日軍民便把我緊緊吸引住了。“各小組注意,各小組注意,你們各自為戰,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不準放空槍!”你看,戰士們從坑洞裏、從井筒內、從夾牆中、從柴草堆後,隨時都會伸出黑洞洞的槍口瞄準敵人,而當失魂落魄的日本兵鬼哭狼嚎時,我就非常解恨地笑了。

可是在我兒時的印象中,更愛看的還是《小兵張嘎》《雞毛信》等有兒童演員的影片。《小兵張嘎》中有兩個細節不能忘記。最有趣的是張嘎和胖墩摔跤,胖墩贏了,嘎子不服氣,還覺得丟了麵子。為了出氣,他咬了胖墩一口,還蠻不講理地堵上胖墩家的煙囪,使胖墩家炊煙倒灌,一家人嗆得咳嗽不停。而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的,是小手槍的故事。嘎子喬裝打扮成賣西瓜的小販,用一支木頭手槍,繳了胖翻譯官的“真家夥”。為了不讓隊長把槍收回去,他將繳獲的手槍藏到了老鴰窩裏,因而受到批評關了禁閉。但嘎子後來在敵人麵前剛強不屈,並在戰鬥中立了大功,隊長把嘎子交上來的小手槍又獎給了他。看了這部電影後,塞煙囪的事沒機會模仿,而木頭手槍做過好幾把。

隨著年歲的增長,戰鬥片給我帶來的震撼久久不能忘記。忘不了《上甘嶺》裏,連長忍著幹渴,把蘋果切成許多小片分送到全連每位戰士的手上。這也許是我對抗美援朝戰爭的最早認識。而《英雄兒女》則是我看的次數最多的影片,無論是在生產大隊的曬穀場上,在駐地部隊的禮堂裏,還是在杭州文二街的露天電影院,隻要放《英雄兒女》,我一次都不肯落下,因為影片中王成的形象給我留下的印象太深了。陣地上,敵人的汽油彈在熊熊燃燒著,火海中,王成對著步話機急促地呼叫指揮部:“快打炮!要大家夥!大的!”“再近點!不要顧我!二十公尺!”“敵人包圍我了!向我這兒打,別顧我!”陣地上隻剩下他一個人了,麵對著衝上來的敵人,王成用手榴彈、石頭,一次次把敵人打退,最後時刻,王成對著步話機喊著:“為了勝利,向我開炮!”然後,他扔掉步話機,抱起爆破筒,像一座鐵塔一樣屹立在敵人麵前,怒目噴火,拉下了導火線……

“為什麼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她,為什麼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開鮮花!”什麼叫英雄?“向我開炮!”就是英雄!我從戴上紅領巾的第一天起就知道紅旗是烈士的鮮血染成的。而就在這部電影中,我真切地體會到,紅旗確實由烈士的鮮血染紅。

“十年動亂”之後,又有了讓人耳目一新的戰鬥片。先是影片《小花》橫空出世,帶我走進了一個全新的感情世界。在《妹妹找哥淚花流》的歌聲中,圍繞兩塊銀元,趙永生和董紅果的兄妹之情——其實是軍民之情——展示得淋漓盡致;而伴隨著《絨花》一曲響起,劉曉慶扮演的何翠姑跪抬著擔架一步步攀上山崖的鏡頭,又深深地刻在我的心裏,怎麼也抹不掉。彌漫的硝煙,是和血肉之情相連的啊!

最震撼人心而又催人淚下的是《高山下的花環》,我看了後,心裏好像是塞進了什麼,堵得難受。一為梁三喜堵。梁三喜為國捐軀,留給千裏迢迢從沂蒙山老區趕來的妻子和老母親的“遺產”竟是一張欠賬單!烈士的撫恤金,他的妻子母親是用來還債的,還要貼上家裏賣豬的錢,甚至孩子的奶粉錢!當妻子獨自在墳頭哭出一聲“三喜兒”時,我也不由得淚如泉湧。二為靳開來堵。疾惡如仇、愛發牢騷的靳開來英勇犧牲後竟不被承認是英雄,不給他發軍功章。這位大義凜然的“牢騷大王”、評不上“功臣”的戰鬥英雄,是永遠永遠活在我心中的。從前曾讀過《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看了這樣的電影,到底誰是最可愛的人,不是非常明了了嗎?

《狼牙山五壯士》《破襲戰》《鐵道遊擊隊》《黃橋決戰》《黑山阻擊戰》《林海雪原》《紅日》《渡江偵察記》《戰上海》《沙漠追匪記》《紅珊瑚》《奇襲》……一部部戰鬥片,一部比一部扣人心弦。幾十年來,觀看了多少部戰鬥片,體驗了多少次刀光劍影、槍林彈雨啊!這一生,從來沒有經曆過戰鬥的我,就這樣在戰鬥片的陪伴下,從少年走到了青年,又從壯年走到了老年。想來想去,我這沒有戰鬥的生活,還正是這些戰鬥片中的故事換來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