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輯 信步太白道 陪大哥遊梅山
住上海的大哥難得來北侖,我帶他去郭巨嚐海鮮。車過幹嶴,大哥指著右邊問道:“這是什麼島?”我說:“這是梅山島,你看,那邊有座大橋通島上。”一聽是梅山島,大哥執意要去島上走走。
車子幾分鍾就過了大橋。大哥問我:“沒造橋之前,來梅山是不是很不方便?”我點了點頭:“是啊,可是你怎麼知道的?”大哥說:“五十多年前,我一個同學分配到梅山鹽場工作,他給我的信中常提到呢。”
“五十多年前我不知道,可是近三十年,我卻多次去過梅山。”汽車慢慢在大路上行駛,我向大哥介紹起梅山來。
1986年,我在柴橋中學工作時,第一次隨朋友老周去梅山。單是從柴橋到上陽碼頭,我們就換了兩部汽車,而且狹窄的沙石公路崎嶇曲折坑坑窪窪,把我的胃都要攪翻了,我硬撐著,不斷深呼吸,才總算沒有嘔吐。當登上那艘“鎮渡3號”渡輪時,我雖然因為初次渡海而有強烈的新鮮感,但看著搖搖晃晃的船上混裝著那麼多的拖拉機、自行車和乘客,看著破舊的船舷兩邊翻滾著渾黃的海水,卻免不了心驚膽戰。
“渡輪上裝拖拉機有什麼稀奇?人家的渡輪裝很多汽車呢?”大哥說。
“可是這條船又小又舊呀!”我告訴大哥。事實上,一年多後的一天,這條“鎮渡3號”不幸沉沒,造成十一名鄉親葬身魚腹。
那天過渡上岸後,我踏上陸地,心裏的石頭才落了地。可是橫在我們麵前的是起伏的山丘。老周指著東邊說,往那邊是走大路,而這邊直接爬山能抄近路。他說著,就上了蜿蜒的山道。到了山頂,他還給我講了一個有關這座山的傳說。當時聽著雖有點神秘感,卻沒心思細聽,因為我這個不常運動的人,爬這不高的山嶺,有點累。下了山嶺,老周向我介紹梅山的“裏嶴”“外嶴”,我隻是點頭應答,卻沒多說話,因為我想的就是,最好快點到他家——我想休息了。那時去一趟梅山真累啊。
“哦,幾十年來一直是這樣嗎?”大哥問我。
“後來漸漸好起來了。”我說。此後,我因對學生家訪來過梅山,又曾應聘到梅山來教過夜校。我記得,二十多年來,從北侖到梅山的公路越修越直、越修越寬了,穿梭兩岸的渡輪也換成了可以載十幾輛汽車的新船。上島後,也不必再跋山涉水,綠島巴士公司的汽車可以把你送到梅山島的四麵八方。但是,落船上岸的,總覺得不方便。所以每次我來梅山,總會在心裏說著:“如果這裏能有一座橋,該多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