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輯 信步太白道 信步太白道
七八歲時我聽母親說,太白山是我們家鄉最高的山了,山上還有老虎呢。不過幾年後我就知道,關於老虎的說法應該是母親自己小時候的事,到了我的時代就不會再有了,因為“公社化”時我很熟悉一首民謠:“太白山,高又高,對落就是新路嶴。新路嶴,水庫造,明年多種連作稻……”山下轟轟烈烈改天換地,山上就算有老虎,還不被嚇跑嗎?
然而我還是對太白山有點恐懼感,因為一提到高高的太白山,我自然想到了唐代詩人李太白,也想到了李太白寫山的名詩《蜀道難》。所以我讀初中時登太白山,上山前,心裏就有一點緊張:這家鄉最高的太白山,會不會“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那是徐老師帶我們幾個同學一起去的,我們從新路水庫進去。連綿的大山上並沒有正規的路,也沒人會去修路,隻是因為靠山吃山的山民要在山上打獵、在山上砍柴、在山上種茶樹、在山上采藥材,上山勞作的人多了,就自然而然踩出了一些小路。這些路都十分崎嶇,也非常的狹窄,沒有一處稍見寬闊平坦。不好走時,師生間會互相幫一把,有時甚至要靠攀拉樹根竹枝才能爬上一個坎。走這種路,用“披荊斬棘”來形容十分恰當,雖然與李太白詩中所說的“難於上青天”還差得遠,但是,我們這些讀書郎走來,也夠艱難。
不但艱難,還有危險。那天快到半山腰時,一個同學忽然好奇地指著一棵樹上特別綠的一條枝丫叫大家看:“這怎麼與別的樹有點不一樣?”我們幾個人圍上去,指手畫腳地說著什麼,卻猛然被幾米之外的徐老師疾言厲色地喝止。在確認沒有同學輕舉妄動時,他才低聲但嚴厲地說,這是竹葉青蛇,有毒的,快離開它!他說話時,竟急得臉色發白了。好險!在一陣心跳之後,大家倒也覺得又多了一點見識:這蛇太像樹枝了,原來它如此善於利用保護色!
轉眼過去半個世紀,日前欣聞山中建成了“太白遊步道”,聯想到往日情景,不知有何改觀,便想去一探究竟。
仍是從新路水庫進去。汽車盤旋行進在公路上,右邊是青山,左邊是綠水,偶見一個小村落,家家農戶的小院子裏,總有一兩株大樹上掛滿著紅燈籠般的大柿子。車開了七八公裏,就見右邊有一個新修的停車場。在拐進去的路口,有一塊大牌子,上書“北侖森林植物園”幾個大字。我想,這裏應該就是上太白山的地方了。
果然,新修好的太白遊步道就從這裏入口。入口處立一塊大石頭,上書“太白坡”三字,邊上還有關於太白坡的介紹和示意圖。我們從停車場邊稍往下走幾步,過了一座小溪橋,就上了這條遊步道。
所謂“遊步道”,原來是一條便於遊客行走的用五彩碎石板鋪成、約兩米寬的比較平坦的上山大道。
踏上遊步道的第一個感覺,就與當年上太白山時走山路完全不一樣。你看那平坦而又緩緩上升的大路,酷似公園裏的林蔭道,不但年輕人走著不費力,就連我這上了年紀的人,也沒有“爬山”的感覺。所以,心裏就不必想著怎樣去克服前進路上的艱難險阻,而可以邊走邊欣賞路邊的景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