眺望遠處,那山頂是雲霧繚繞,莽莽蒼蒼,而山腰裏則鬱鬱蔥蔥,各種樹木都充滿生機。我想,現在已經是秋天了,為什麼還是滿山碧綠呢?想欣賞滿山紅葉、層林盡染,莫非還得再過一段時間?
但是把目光放到近處,這滿眼的綠畢竟各有層次。剛上去時,看到路兩邊平緩的坡地上栽著一大片修剪得齊齊整整的茶樹,滿目是純淨的綠色,看上去很是賞心悅目。這一帶叫作“茶園坡”。我想,如果在早春時節,這茶園裏三三兩兩地點綴幾個采茶女,或許會是一道更美的風景。
走過茶園坡,又迎來了翠竹坡。剛才還是可以極目四望的廣闊天地,一下子就進入了遮天蔽日的青青竹林。竹林也是我所喜愛的,走在林中道上,看竹梢參天,聽林濤如潮,頓感一己的渺小。一大片毛竹林之後,又見一叢小竹園,從雄偉挺拔變成了嬌小婀娜,又是別一樣的情趣。
過了竹林,見到一片矮矮柔柔的蕨類植物——狼薊。狼薊是一種帶給我很多回憶的植物。在困難時期,饑餓的人們曾掘起它富含澱粉的根來磨粉充饑;在燒柴草的年代,它又是樵夫們揮動鐮刀的目標之一。如今,我們的生活進了一大步,狼薊卻仍在向人們奉獻著自己,隻是它的功能變雅了:作為一種觀賞植物,它雖沒有喬木的高大、鮮花的豔麗,但它如羽扇般的葉子連成一片,卻別有一種意趣。
就這樣,一路前行,一路美景。過了狼薊坡,前麵是一片正在培育中的紅葉石楠,再過去則是一小片茶梅花……
更有意思的是,這一路上去,一直有淙淙水聲與人相伴,一條山溪總與這太白道若即若離。在一處落差較大的地方,形成一個清水潭,略與網嶴龍潭相似,山上的溪水奔騰到這裏,湍急的泉水擊打在山岩上,叮咚作響。據說這個地方就叫響水坡。溪水中又有一塊大石,恰似微微抬起的龍頭,半浸在水中,如一條將騰躍而上的蛟龍。站在這個地方看對麵山坡,鬱鬱蔥蔥的林木之中,有一塊十分平滑的裸露的大山石,猶如嵌在山上的大鏡子,聽說這就是“太白鏡”——這十裏坡道,真是處處生色,步步迷人。
我想,半世紀前我們披荊斬棘,那是“爬山”,今天信步走在這太白道上,應該稱為“遊山”了。往回走時我還發現,路邊好多樹上都掛著一塊塊小牌子,上麵寫著對各種樹的介紹,如“楓楊,胡桃科”,等等。我聯係到進來時看到的“北侖森林植物園”大石牌,恍然大悟:作為植物園,來此遊山不光能休閑健身、享受大自然的美景,還能學到些植物知識呢。下次,我要帶外孫一起來,讓他也多些見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