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輯 信步太白道 都市桃源
《桃花源記》裏的漁人發現了世外桃源後,雖然桃源中人再三叮囑他“不足為外人道”,雖然漁人也曾滿口答應,但是出來後,還是忍不住“詣太守,說如此”。大概好人都有“好事與朋友共享”的心願,我的同學老王日前發現在我們北侖有一個好地方,就立刻打電話給我,讚不絕口,說得我心癢癢。雙休日,趁著難得的晴天,就連忙去探訪了。好在老王說的那個地方方位清楚、交通便捷,不必如當年那漁人,要“處處誌之”,結果還“不複得路”。我問清了具體位置,沒多少時間,就來到了這個美好的所在。
這是一個開放式的園林,在泰山路南麵。它沒有大門沒有圍牆。進得園去,迎麵先有個台,台上有一座健壯的農民牽牛扶犁正在耕作的雕塑。台後有一個很大的沙坑,名曰“戲沙池”,顯然是供孩子們嬉戲玩樂的。池後有一圈用重疊的酒埕圍成的屏障,看來意趣十足。
以遠山為背景,整個園林不知邊際。近處草坡起伏,石徑屈曲,有挺立的香樟,有成林的紅楓,有修剪成球狀的灌木,有展示著金花的迎春,有吐著紫蕊的藤蘿,有隨風輕飄的垂柳,都各在它們相宜的位置上。這裏也有亭廊橋欄,很有特色的是,這些亭廊橋欄,多是木質,質樸無華,貼近自然。小河畔還矗立著一架舊時農家用的風力水車,它與前麵看到的農夫耕田的雕塑呼應著,相映成趣,使這個園林比別處更多了一縷田園風光。
這個地方確實很美,隻是,從大的方麵來說,它畢竟還是同多數公園異曲同工——我邊想著,邊沿著一條石板鋪就的小路漫步前行。走過木橋,轉過亭子,又跨過一道小坎,抬眼望去,前麵忽然豁然開朗,儼然進入另一片天地!
眼前是一條寬闊的河流。風平浪靜,水麵如鏡。站在河西岸遠望,河流從南而來,不見源頭。以附近高高矮矮的山頭作參照物,我想起來了,這條河應是“沿山大河”,從前我曾來過。
四十多年前,這一帶屬於大碶公社的一個大隊,我曾經到這裏來參加過支援雙夏的勞動。那時,這河也是這樣的長,這樣的寬,隔幾裏路會有一座石橋橫跨兩岸。水麵上浮滿青綠的革命草,曲折的河岸上曬滿了金黃色的稻草。偶爾有一塊十幾平方的寬敞處,那是舊時安放牛車盤的“車盤頭”,車盤頭邊總免不了有一株大楝樹。下午三四點鍾休息時,我們就坐在車盤頭楝樹蔭下的草地上吃點心。這是早稻成熟的季節,光著上身的農民冒著酷暑,辛苦勞作,“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要說,這個景致,這個場麵,正所謂“風吹稻浪香兩岸”,很有一種美感,是大自然的美,原生態的美。但是,說真的,這個美,是文人雅客眼中的美,是旁觀者的美,這場景裏的主人公——正在“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的種田人,是感覺不到這個美感的,當他們用光著的手臂抹去布滿額上的汗水時,當他們從小腿上裏扯下幾條吸飽人血的螞蟥時,心裏想的是溫飽,而口中歎的是貧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