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輯 信步太白道 我們的家鄉是花園
小時候偶爾跟父親上一次寧波城,父親就讓我做選擇題:“你要吃棒冰呢,還是去公園?”那時,棒冰四分錢一支,公園門票五分錢一張。他希望我要棒冰,這樣可以早點回家,而我選的是進公園。
記得那時寧波似乎隻有一座公園——中山公園。過了鼓樓向裏麵走,一會兒就到了。進去後,我最喜歡玩的是假山和山洞,還有亭子,還有……說不上具體的,就是覺得人好像進了一幅圖畫。喜歡是喜歡,但我沒去過幾次,因為我沒幾次去寧波的機會——從大碶到寧波,去一趟,單是汽車票,來回就要一元二角呢。
此後二三十年,竟一直不再有過上公園的經曆。那時語文課本上有一篇課文是《蘇州園林》,很少進過園林的我向學生講“亭台軒榭的布局”,講“假山池沼的配合”,講“花草樹木的映襯”,講“近景遠景的層次”,講來講去,總覺得是紙上談兵。長時期來,我一直在做著一個公園夢:什麼時候能經常欣賞到“如在圖畫中”的園林呢?
我相信喜歡上公園的遠不止我一個人,不然,當1991年11月6日,北侖的第一個公園——海晨園落成時,為什麼是那樣的人山人海?我和家人從公園北麵進去,先以人造瀑布為背景拍照,又在一個長廊邊留影,又到亭子裏,又到人造沙灘上,當然,更有花樹、藤蘿、草坪……哪個部位都是景,哪個角度都是景。一卷膠卷,很快就拍完了。白天來過,晚上再來,又是另一種姿色;陪家人來過,帶學生再來,又是另一種情致。那一年,1991年,我記不清去過幾次海晨園。
就在那一條中河路上,後來有了第二座公園——念慈園,再後來又有了第三座公園——海韻園,更讓人欣喜的是,連路的中間也建設成了公園。這條路,簡直成了公園路了!這裏綠蔭蔽天,這裏鮮花遍地,這裏成了我休息時間的必去之地。我的一位來自浙西南的朋友,來到這條路上,讚不絕口之餘,還寫了一篇美麗的文章。
一天,一位同事說小山要造公園,這話不久就變成了事實。後來我在小山附近住了九年,算是真正住進了畫裏麵。小山公園因山製宜,山水映襯,那就不是我兒時看到的假山所能相比的了。早上在園裏晨練,晚上去園中散步,可以爬山出汗,可以觀荷靜心;春日,推童車的少婦讓寶寶的小臉與花媲美;秋夜,拉二胡的老者伴戲迷的演唱響遏行雲;童稚的嬉戲和情侶的依偎相映成趣,健身操的活力和象棋賽的雅致渾然一體。我是從這裏才得到了新的體會——欣賞公園美景,是離不開人的活動的。
進入21世紀後,北侖的園林越來越多。小規模的且略去不計,單說大的,也簡直難以用手指計數了。
似乎就在一夜之間,城區中心冒出了“中心公園”。這裏奇幻繽紛的音樂噴泉每晚吸引著無數的遊人,幾年不衰。這且不去說它,單在白天,這裏也是一個極好的休閑去處。園中的景點布局大氣,進入裏麵自然會心曠神怡;建築有人工的,有類自然的,有石,有水,有供行走活動的,有讓寬坐休息的,有平地,有小徑,有亭,有台,還有兒童玩樂設施,豐富而不單調;植物品種多,長勢好,樹木高低錯雜,喬木灌木相映,有從未見過的,有人人熟悉的,有修剪整齊的,有任其撒野的。初夏時我看到池裏幾朵剛開放的睡蓮,真是愛得不忍離去,第二天連忙帶來照相機把它的倩影拍下來;秋天沉浸在金桂的甜香裏,又讓我流連其中舍不得離開。
離中心公園遠的朋友也不必遺憾,北侖的園林還多著呢。往南去,九峰山下有梅園;往西去,靈峰山腳有牡丹園;除了鳳凰山主題樂園,洋沙山有一個海濱樂園,太河路邊還有長達兩公裏多的沿河體育公園,中河路邊又建成了人文閱讀主題公園,太白山上還有森林公園……退休了的我,三天兩頭的,開著汽車帶著朋友一個公園一個公園地轉,休閑、欣賞之餘,還對園中的景觀指手畫腳評頭品足,裝出很內行的樣子。
寫到這裏,我忽然想起了一首歌——“我們的祖國是花園,花園裏花朵真鮮豔,和暖的陽光照耀著我們,每個人臉上都笑開顏……”這首三四十年前的兒童歌曲,是通過比喻來歌頌美麗的祖國的。可是,如果把它改動一下,用在我們的家鄉,那就不是比喻,而是實實在在的了。“我們的家鄉是花園”,不是嗎?這曾經貧瘠落後的家鄉土地上,現在不但建起了數不勝數的供遊人休閑的大公園,就是我們居住的小區,不也是一個個小花園嗎,在那裏,也有花草樹木,也有湖石長廊。當我的外孫雀躍在花園裏麵時,他可知道,他的外公曾經有過長達幾十年的公園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