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專業主義在我國新聞實務運用中的若幹問題 三、新聞專業主義對當前新聞實務的指導意義(1 / 3)

談談專業主義在我國新聞實務運用中的若幹問題 三、新聞專業主義對當前新聞實務的指導意義

從我國目前的具體新聞實踐來說,在社會新聞、法治新聞、輿論監督中,新聞專業主義理念產生了最廣泛的影響。這是因為在這些領域記者或者媒介機構如果不按照專業主義的規範來做,就很容易造成新聞侵權,會吃官司。在經濟新聞中,主要是一些專業報紙也進行了比較徹底的探索。但在主題報道、典型報道中,新聞專業主義影響較小,很多人懷疑新聞專業主義在主題報道和典型報道中的適用性。不過,隻要我們認真考察,專業主義對主題報道和典型報道的影響也是清晰可見的。如典型報道要避免隨意拔高,成就報道不能說過頭話,宣傳某項工作意圖時還要防止出現顧此失彼的語言……這些背後,其實都有著新聞專業主義的影子。但實事求是地講,當前主題報道、典型報道要完全避免宣傳化語言也是做不到的,這就有個度的把握問題,有個宣傳要求和專業主義要求的平衡問題。

那麼,專業主義體現在當前新聞實務中,具體有些什麼要求呢?

1. 記者隻是事實的記錄者和呈現者,絕對不允許虛構、操縱、擺弄、修改事實,包括任何細節。

記者的天職就是記錄事實、還原真相,正如同醫護人員的天職就是“治病救人”一樣。所以,記者對“事實”的追求,要有一種宗教般的熱忱。記者隻是事實的記錄者和呈現者,所以絕對不允許虛構、操縱、擺弄、修改事實,包括任何細節。

“黑磚窯事件”前線記者楊育才在做客強國論壇時,有網友向他提問:“如何在慘絕人寰的悲劇麵前保持一個新聞工作者的理性判斷?”他說:“我想麵臨這些家長的時候,每個記者都很難做到心裏麵平靜。但是如果做到客觀和理性的報道,我想信息要全麵一些,不要誇大事實,不管是民工的被迫害程度,還是家長的困境以及包括政府部門的作為,我們都不要去誇大或者縮小它。我們盡量把我們自己真實看到的和內心的感受寫出來。”①

受宣傳本位信息傳播模式的影響,對事實缺少敬畏,隨意捏造變形,是我國新聞寫作中的通病,在“文革”時期到達頂峰,現雖已有極大改觀,但“遺風”尚存。為了讓新聞更吸引人,就編造一些生動的細節;為了讓人物更具典型性,就編造些感人的直接引語,類似這樣的情況,在當今新聞實務中可以說是屢見不鮮。這種狀況是亟須加以改變的。

說起“記者隻是事實的記錄者和呈現者”,讓我又想到了一度讓學界和業界都爭論不休的學術公案,那就是對“新聞策劃”的理解問題。新聞策劃首先是對新聞事實敘述方式、報道方式的策劃,這沒有問題。問題是現在一些記者或新聞機構直接策劃、組織、推動了新聞事件的發生。也就是說,如果沒有記者或新聞機構的參與,新聞事件是不會發生或者如此發展的。這樣的新聞策劃是否具有合理性?對這個事情分歧就很大了。讚成者不僅認可這樣的策劃,而且大聲叫好,反對者則認為這樣的策劃破壞了記者隻是事實的記錄者和呈現者這一基本的職業準則,所以堅決地斥之為歧途。

但是,不管理論上如何認識,記者或新聞機構推動乃至直接創造新聞事件,都早已普遍地存在於我們的新聞實踐中。如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媒體在報道弱勢群體的過程中,運用自己的社會資源組織一些幫困的活動,並對這些媒體自己組織的活動進行報道,以形成更大的社會號召力。媒體直接組織大型活動然後進行報道也不乏成功案例。如早在2001年,北京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的北京日報、北京晚報、北京晨報聯合舉辦了“京報集團與張健攜手渡英吉利海峽”活動。此外,媒體直接組織一些便民、利民活動並加以報道,更是廣泛存在於實際的新聞實踐中。據了解,國外也有媒體發起或組織各種公益活動的現象。所以,要在理論上徹底否定上述實踐的合理性,不僅偏頗,而且也做不到。

其實,任何社會性的事件總是有人有意或無意地推動的。從這個角度講,並不能說媒體推動的事件就不是事實,就永遠不能成為報道的對象。我認為,關鍵在於,媒體自己策劃或推動的事件,由於其新聞背景的特殊性,作為負責任的媒體,就必須把自己在事件發生發展過程中扮演的角色、發揮的作用實事求是地說清楚。另外,這樣的新聞策劃,運用起來還是要慎重,在使用頻率上要嚴格把握好度,運用得當,能為提升媒體品牌形象加分,一旦“濫用”,效果肯定適得其反。媒體的最核心功能畢竟是信息傳播,受眾從媒體最需要得到的是有效的信息服務。媒體過多地跳到前台導演事件,既會影響版麵對有效信息的提供,也難免會讓受眾對媒體所傳播內容的必要性甚至是可靠性產生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