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專業主義在我國新聞實務運用中的若幹問題 二 、改革開放以來新聞專業主義在中國的實踐(3 / 3)

5. 除“四大公害”:新聞職業倫理和職業精神建設。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社會轉型過程中的失範失序現象在新聞界也十分嚴重地暴露出來,有償新聞(其實也包括有償不聞)、虛假報道、不良廣告和低俗之風被列為新聞界的“四大公害”,許多新聞從業人員的職業操守受到公眾質疑,記者的職業角色和社會責任問題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這裏要指出的是,假新聞當然不是改革開放的產物,中國假新聞問題最嚴重的時期是“大躍進”和“文革”時期。不同的是,那時的假新聞現象主要是政治動因推動下泛濫的,特別是“文革”時期,其實是一小撮陰謀家從上層進行操縱和蠱惑的。一般新聞從業人員或通訊報道員,除了極少數政治投機分子,絕大部分都是在跟風、從眾甚至無奈的狀態下造的假。直至今天,出於部門和地方利益而驅動的“政治造假”並不鮮見,而與以往不同的是,在新聞從業人員或媒體私利驅動下的新聞造假事件在社會轉型過程中大量泛濫。

在這樣的背景下,職業倫理和職業精神建設引起新聞管理部門和行業組織的高度重視和強烈推動。1997年,新聞界開展了“禁止有償新聞、加強新聞職業道德建設”活動。2003年,“新聞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被列入新聞界長期開展的三項學習教育活動中的一部分。2010年下半年以來,新聞界廣泛開展了“杜絕虛假報道、增強社會責任、加強新聞職業道德建設”專項教育活動。2011年8月以來,新聞戰線廣泛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我們進行職業倫理和職業精神建設,有著鮮明的中國特色,如首先強調新聞工作者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大局中的責任和使命,強調把政治責任放在第一位。但是,毫無疑問,我們也吸收了大量西方新聞職業倫理和職業精神中可以借鑒的部分。如涉及反虛假新聞,就必然涉及報道的客觀公正原則,從技術層麵涉及對信息源的甄別、多個信息源的互證以及注意報道的平衡等問題,可以說都與西方新聞專業主義實踐中獲得的經驗密切相關。

專業主義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強調自律。我國在整治新聞行業失序失範過程中,也意識到這些問題僅靠政府治理和法律約束是遠遠解決不了的,更核心更關鍵的還是要靠行業和從業者的自律。所以,建立健全而有效的自律機製被放上議事日程。推進新聞行業自律,規範新聞從業行為成為新聞行業協會——全國和地方記協的重要任務。中國記協於1991年製定了《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並於1994年、1997年、2009年三度修訂。加強行業自律的活動在全國各類媒體和新聞從業人員中廣泛開展,並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製度。

但是,毋庸諱言,新聞專業主義的實踐在中國也遇到嚴重的困難,從而使得其是否能適應中國的國情、我們是否要引進新聞專業主義的理念還存在著巨大的疑問。有專家認為:新聞專業主義話語在當今中國新聞改革中是以“碎片”和“局域”的方式呈現的。①許多人也認為,在我國,其實存在政治家辦報、專業主義辦報和經營家辦報並存的現象。“碎片”化的實踐肯定會對事業發展造成嚴重的影響。所以,探討對新聞專業主義進行徹底的中國化改造,使之完全符合我們的國情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需要,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麵前的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