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麥克風時代”的網絡輿論特點與引導 五、新媒體發展的十大動向
1. “共享”,一張更大的網。
資源共享、渠道共享、品牌共享,一場以共享名義登場的精彩演出不斷地在上演。騰訊大粵網、騰訊大渝網、騰訊大楚網……騰訊不停地在國內跑馬圈地,與當地的報業合作建立區域性城市商業和生活門戶網站,利用騰訊網站的強大品牌與當地強大的媒體資源合作共享,建立起強大的互聯網帝國。
騰訊充分認識到資本紐帶的高黏度性。2011年1月,騰訊成立50億元產業共贏基金,使命是投資產業鏈上的優質公司。已投資的公司有團購網站高朋網、鑽石類B2C柯蘭鑽石、3C類B2C易訊商城、手機購物行業買賣寶、鞋類B2C好樂買、影視娛樂公司華誼兄弟、在線旅遊公司藝龍。6月20日,騰訊投資母嬰社區媽媽網的消息得到證實,總額為5000萬元。
由中國寧波網、大連天健網、青島新聞網等城市網站發起的,包括16個副省級城市以及其他省會城市等共70餘家城市新聞網站於2003年底建立聯盟,宗旨就是共享新聞、視頻等資源,打造城市網站之間最強大的聯盟;以中國寧波網為龍頭的寧波縣(市)區網站聯盟正在由鬆散變成更緊密的協作,大家在共享中不斷壯大。
2. 移動智能終端時代到來。
新媒體的發展過程中,手機、閱讀器、iPad等智能終端開始占據強大地位。電信運營商、手機製造商、高科技企業等扮演的角色分量也越來越重,媒體也從原先的“內容為王”轉變為“渠道為王”。誰擁有渠道,誰就擁有受眾。如手機報,在某種程度上說,其命運捏在電信運營商手中,電信運營商讓你活就活,要你死就死。
與手機報相似,iPad版的報紙、雜誌的遊戲規則同樣由蘋果等渠道商掌控。如絕大多數雜誌的iPad版要求必須購買每一頁,這造成了消費者的費用支出。蘋果還拒絕分享消費者數據。這意味著,類似赫斯特、康泰納仕和時代集團這些出版集團無法知道是誰在購買他們的數字雜誌。
手機報
手機彩信報發軔於2005年,在2008、2009年曾有過輝煌的時刻,全國手機報遍地開花,且效益較為可觀。大河網、大眾網、中國寧波網等主辦的手機報收費用戶都十分龐大,前兩者超百萬,而中國寧波網也達到了60萬,遠遠超過傳統媒體的數量。
從發展趨勢上看,以新聞為主打的手機報市場越來越窄,以生活服務為主打的手機雜誌迅速崛起。前者通過前端向用戶收費,隨著智能終端的普及,手機上網更為便捷,手機報碎片化閱讀和填補資訊獲取空缺的優勢漸漸喪失,生存空間被擠壓,因而呈整體下滑態勢。但我們仍看好分眾的專業手機報。後者則在後端向廣告商等收費,包括中國寧波網在內的全國不少新聞網站正在嚐試。這一新型手機報模式有如浙大理工何鎮飆教授在做的DM雜誌一樣,每天免費派送,能做到分眾化,精細化傳播,比較受廣告商青睞。為搶分這塊蛋糕,中國寧波網還專門成立了一家合資公司,進行市場化運作。
iPad版報紙和雜誌
隨著平板電腦,尤其是蘋果電腦風靡全世界後新興的媒體形態,業界一致認為,平板電腦為雜誌提供了一個數字形式的副本。其圖像質量比傳統的電腦更好,可以開發多媒體產品,交互功能更為出色。同時,廣告商也能得到更多的創新機會。
2010年10月17日,iPad版《紐約時報》開始提供完全版內容,基本上把所有內容都搬上iPad,一共25個板塊,包括照片、視頻,以及博客等等。頭條新聞, 商業板塊, 視頻已經可以下載,但是其他的板塊,仍舊需要注冊《紐約時報》用戶才可以觀看。
2011年2月3日,默多克旗下的新聞集團發布了iPad電子報紙《The Daily》。這份報紙將通過蘋果網絡商店獨家出售,訂閱價為每周99美分或每年39.99美元,發布後的頭兩周是免費的。該報紙的出版商格雷格?克萊曼在紐約舉行的“PaidContent 2011”(付費內容2011)會議上稱,“這個報紙運營非常好。我們不能披露具體的下載量,但下載量將以億統計”。默多克稱,“目前而言,《The Daily》僅麵向iPad用戶,但最終將登陸其他平板電腦。”據了解,《The Daily》的開發成本大約是3000萬美元,“它不是一款靜態產品,而是會在任何時候發布新的頁麵”。為此,新聞集團雇用了來自《紐約人》、《福布斯》、《紐約郵報》和其他刊物的100名員工,每天上午把這個數字報紙提供給訂閱用戶。
國內報業也紛紛試水iPad。2010年5月7日,南方都市報iPad閱讀器上線,成為首家進入iPad的中文媒體。隨後,包括人民日報、廣州日報、新民晚報等全國各大媒體紛紛推出iPad版報紙。2011年6月,南方都市報全媒體推出全新的iPad電子報紙《南都DAILY》。中國寧波網於2011年8月推出了集團iPad《寧波播報》,上線後評價不錯。
那iPad版報紙雜誌的春天是否來了呢?
據美國《紐約時報》2011年1月16日報道,全世界的雜誌和報紙出版商麵臨蘋果公司的挑戰,無一例外挫敗感十足。他們紛紛抱怨,蘋果公司的iPad是對傳統媒體關係的一種顛覆。自從2010年蘋果公司公開發布iPad,出版商們已經投入數百萬美元用於應用程序。
報道稱,許多應用程序的花費大約與印刷版雜誌一樣,對於消費者來說這隻是一種不同的概念而已。人們總是認為,紙質的產品要比電子版更貴一些。就拿《紐約客》來說,iPad版應用程序每期需花費4.99美元,而在報刊亭用5.99美元你就能得到一本。而《紳士》雜誌的情況是iPad版每期4.99美元,印刷版的價格與之相同。
另外,訂閱是另一個症結所在。絕大多數雜誌的iPad版要求必須購買每一頁。消費者不能訂閱,所以他們轉而選擇允許遞送的iPad版雜誌,例如:《經濟學家》、《華爾街日報》或者新聞集團出版的新iPad版雜誌《日報》。這就意味著,如果消費者希望能夠定期收到雜誌,他們將花費的數額遠遠高於正常訂閱。
關於《紐約客》iPad版的最新評論稱:“這絕對是攔路搶劫,我將堅持訂閱印刷版,絕不會為了一個應用程序每年花費250美元。”
報道稱,出版商們還在急切等待穀歌、黑莓和其他廠商能夠推出新的平板電腦,給他們更多的選擇權。時代和赫斯特集團也希望平板電腦市場擁有更多的競爭,希望開發跨平台應用產品,能夠與蘋果直接抗衡。反觀國內的iPad版報紙雜誌,還完全處於體驗推廣階段。
另外,手機APP客戶端正在興起,有望改變手機傳播形態。
3. 微博客改變輿論格局。
2011年7月23日溫州動車事故。最早“報道”此事的不是專業記者,而是乘客。7月23日20時20分,網友“Smm_苗”更新微博:“狂風暴雨後的動車這是怎麼了?爬得比蝸牛還慢……可別出啥事兒啊……”這條信息被稱為該事故最早的信源。
20時47分,網友“羊圈圈羊”發出:“求救!動車01現在脫軌在距離溫州南站不遠處!現在車廂裏孩子的哭聲一片!沒有一個工作人員出來!快點救我們!”這是事故發生後由乘客最早發出的求助微博。
林青霞微博。2011年9月1日,淡出影壇17年的林青霞在某網站開通了自己的微博。自她第一條微博發出“say hello”後,立即引起近2萬條的轉評,其微博粉絲一夜之間由零飆升至20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