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麥克風時代”的網絡輿論特點與引導 五、新媒體發展的十大動向(2 / 3)

前段廣為流傳的段子:“當你的粉絲超過100個,你就是一本內刊;當你的粉絲超過1000個,你就是個布告欄;當你的粉絲超過1萬個,你就是一本雜誌;當你的粉絲超過10萬個,你就是一份都市報;當你的粉絲超過1億個,你就是中央電視台了。”

由此可見,微博等新媒體的崛起帶來一個全新的輿論格局:

(1)中國社會輿情達到前所未有的外顯程度。新媒體的交互性帶來了充分的即時交流和網絡互動,以往傳播格局中涇渭分明的傳者和受者的界限逐漸模糊,任何個人皆可成為信息發布者的時代得以實現。尤其是近兩年來微博的異軍突起,改變了中國社會的輿論傳播格局和生成、演變機製,重塑了中國社會的輿論生態。

原本少有人問津的政府網站,也越來越成為輿情的策源地之一。四川會理縣人民政府公眾信息網上,一張縣領導考察鄉公路的照片露出破綻,三位地方官“懸浮”立於公路之上。網民調侃政府造假,群起效仿PS,把三位地方官嵌入國內外各處著名景點。會理縣迅速開通微博,向社會道歉,承認工作人員曾對照片進行拚接、修改,甚至與網民一起品評PS懸浮照的優劣,懇求網友讓縣領導“免費周遊世界”後,不妨再關注下會理的旅遊文化。這種坦誠和自我調侃,得到了網民的諒解,很有親和力。甚至有人懷疑,這是會理縣與網站聯手的一次“反向營銷”行為。

(2)推動了網絡問政的新潮流,培植了逆向輿論鏈,推動了傳統的意見領袖走向分化,更可貴的是微博以最簡潔有效的方式促進了中國公民精神的成長。

2011年稱得上是媒體公益之年。由媒體和記者發起的一個個公益活動,幾乎都有一個顯著特征——借助微博之力。這些自下而上的“微公益”之舉,也成為很多人回想2011年時的溫暖記憶。

從“隨手拍照解救乞討兒童”到“微博打拐”,從“免費午餐”到“迎接中國遠征軍的老兵回家”,現實中的媒體人通過微博將公共話題快速傳播,並借助微博上的草根力量推動問題的解決。

“微公益”是源自草根的星星之火,互聯網則將這愛心之火引燃燎原。通過微博募集善款、征集誌願者、公布籌款賬目以及實現暴風擴散般的傳播力,“微公益”在突破以往傳統公益模式的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微博對傳播方式的影響和改變,而這種改變是前所未有的。

(3)徹底打破了傳統媒體的“專業主義壁壘”,並從傳統媒介那裏“搶”走了部分議題設置權。換言之,傳統媒體對信息的壟斷和對輿論的控製格局被打破,信源主體從傳統的大眾媒介及其控製機構逐步擴展到公眾個體層麵。

2011年也可以說是傳統媒體的自省之年。透過微博這扇窗,媒體看到了世界也看到了自己。微博網友及新聞媒體對“五道杠”少年黃藝博的圍觀、記者對楊武之妻不恰當的圍追堵截、媒體對日本大地震的不妥報道,以及謠言四起、言辭偏激、娛樂至死等一係列被人們稱為“微博亂象”的事件,都讓微博和新聞媒體在線上線下的討論中得以深刻自省與反思。

在不斷的辟謠與發聲中,微博在成長;在反複的批評與肯定中,傳統媒體逐漸找到了自己在微博時代存在的價值,越來越清晰地知道自己的定位究竟是什麼,新媒體環境下的記者又該如何當好一名真正的記者。而這些成長和自省,都是可喜的。

如果說網絡世界是“虛擬”的,那麼,在2011年的現實世界,我們也同樣看到了一幅生動鮮活、改革發展的傳媒生態圖景:“新春走基層”以及仍在如火如荼開展中的“走轉改”,讓記者將身子撲得更低;國家廣電總局的一連串限令,讓廣電媒體在2011年聯手微博打響了一場中國廣播電視的改革戰。

(4)輿論不再那麼容易引導,“封堵法”、“刪除法”等簡單粗暴的應對輿論的方式在這樣的新輿論環境中幾乎無施展之力。在開頭提到的“微博曝光文明短信事件”中,就出現了“你刪我一條微博,馬上會有十條同樣的微博出現,讓你刪也刪不過來”的可怕局麵。

2011年10月31日上午8點左右,慈溪市坎墩街道太陽希望小學,三個男孩因為不遵守課堂紀律,被老師罰“脫褲子跑步”。目睹此景的到學校辦事的醫生網友拍下照片,將此事發到網上,且配發了學生“脫褲跑”的圖片。

作為資深網友,該校校長“太陽男孩”隨即與慈溪論壇和天一論壇進行溝通,試圖進行刪除等淡化處理。本想刪帖後此事將安然無事,誰料已有網民將帖文轉發至微博,此事就一發而不可收拾,直至驚動了副省長。

“太陽男孩”的如意算盤落空後,他充分發揮自己善於與媒體溝通的才能,主動接受記者采訪,將真相向公眾說明。值得慶幸的是,學生家長十分了解當事教師經常為外來工子弟提供免費午餐,是位好老師,同時也十分認可“太陽男孩”的平日教育成績,反而來安慰學校老師和領導,對“媒體暴力”和當地教育主管部門頗有微詞。

(5)微博憑借短、平、快等優勢正在形成自己獨特的“微博輿論場”。而與之對應的是,論壇、博客在事件曝光方麵的功能明顯弱化,網民爆料的首選媒體更多地轉向微博。

微博對於傳播方式革命性的改變。

這種傳播方式既不是最古老的線性傳播(One To One),不是傳統媒體的扇形傳播(One To N),也不是網絡媒體的網狀傳播(One To N+N),而是一種無核的裂變傳播(N To N+N)。

這種傳播形態的傳播速度是幾何級的,遠遠高於之前任何一種媒體產品的傳播速度和傳播廣度。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出自《道德經》)

2010年6月1日上午消息,5月29日9點27分《華僑大學報》主編趙小波(http:/weibo.com/xiaobozhao)發表微博,想知道在新浪微博一條信息的影響範圍。經過13小時23分,在29日22點50分,轉發數突破10000條。網友通過轉發、分享、評論使這條微博傳播各地。除了神州大地的東南西北之外,它還到美國、澳大利亞、英國、韓國、日本等十餘個國家去溜達了一圈。

6月2日,新聞晨報《微博尋人,這次快過110》一文反映,一名高中生微博上發表尋找走失的爺爺的啟事後,眾多網友幫忙轉發一萬多條,17小時後就找到老爺爺。

微博帶來中國社會輿論生成機製的改變和公眾參與公共領域、社會生活的改變,這無疑給中國的社會管理提出了新挑戰。

4. 社交網站風光無限。

機器與機器——機器與人——人與人

從2011年開始在網絡上廣為傳播的“修改版最新世界人口排名”是這樣的:1.中國;2.印度;3.Facebook;4.QQ;5.美國;6.MySpace;7.印度尼西亞;8.巴西;9.Twitter。

這自然是網民開的一個小小玩笑,但也從一個側麵反映了虛擬的社交網絡發展勢頭很是迅猛。

以Facebook為例,近幾年的用戶數量不斷增長。2011年2月,用戶人數升至4億,而從4億到5億,它僅花了5個月的時間。

在2010年3月5日,經過十一年發展,騰訊QQ同時在線用戶數突破1億。同年8月,Twitter獨立用戶訪問量接近9600萬,超過MySpace。

如果我們以5000萬受眾為媒體的目標,那麼,廣播用了38年,電視用了13年,互聯網用了4年;而Facebook 達到1億用戶隻用了不到9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