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另一種聲音 語文名師“特”在哪裏(3 / 3)

李海林老師曾說道“你把思考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它也便成為快樂的源泉。我思考,我存在。我思考,也便快樂著”。恰如他所言,他就是用極熱的心思考著剖析著語文的歸宿。他追問語文教學的真正內容和語文教學的真正價值是什麼,這可以說觸動了我們的心。當我們再一次地回顧自己的語文行蹤,豁然發現自己常常誤入歧境,卻茫然未曉。他冷靜地評論語文新課程的問題,指明語文知識的構成和語文本體的定位,可以說對長期混淆的“語文是什麼”和“語文不是什麼”的課程問題進行了一次理性的區分。為此“教什麼”與“什麼是可教的”也已經豁然。感謝他擊碎了“泛語文”、“偽語文”的假象,為我們撐起了一個希望的“真語文”天空。

從某種意義上說,“我的語文理論”和“我的語文實踐”兩個欄目都是會令人產生互相感染、互相影響、互相欣賞的一種和諧共振的精神交流之感。因為當他們以細膩、紮實、靈活的語文態度實踐著原生態的課堂教學時,以熱情、積極、理智的語文思維反思著新課改的經驗成敗時,他們已和我們一樣,擁有了一個共同的追求——努力地將語文拉回自己的語文之門,努力地將母語的學習變為一棵會開花的樹,一棵開滿動情之花、美麗之花、紮實之花的智慧之樹。

三、展望?既“名”又“鳴”

很喜歡一段話:

生活,是需要想象的。

不要指著月亮說,那兒全是沙礫和環形!

不要對著太陽說,那不過是一個正在聚變的大火球!

不要麵向星空說,那是從幾億光年外射來的光線!

“因為我們要讓語文投射出幻想的彩虹,帶著我們的心靈遠行……”我在叢書第四欄“我的教學語錄”中讀出了他們心中的這份恢宏而美麗的願景:學習與發揮是“名師”生命的主題,即使你業已有名,也應該打破原有的自我與執著,享受新知所帶來的洗滌,真正踏進新的“桃花源”,真正做到既“名”又“鳴”,或者這才既符合語文名師的人生,又富有確確實實的個性色彩。

正如李海林老師在《不惑的語文人生》裏談到人過四十,在“惑”中醒悟過來,“悟”到人生境界其實就是回到自己的內心,幸福來自於自己心靈的深處,而不是來自於自己心靈以外的任何地方。而我們生活在語文之中時,要有思想,要有自己觀察世界、體察人情、對待世事的途徑和方法,要有自己堅定不移的信念和不斷擴展的視野。思想就是你的地平線,所謂學問、科研就是你的地平線上升起來的一縷炊煙。他告訴我們無論是名師還是普通教師的自我發展,在於永遠敬業、不斷鑽研、勇於擔當、勤於奉獻,唯有這些才能散發名師身上永恒的“特”之魅力。

在感受他們身上這些共性的語文特質時,我在閱讀中又隱隱約約感受到這些或南或北的語文屆新生代領銜名師身上,有著一股獨特的恒久不息的精神素養內涵。他們一路播撒陽光,改變了某些教師想象的名師“象牙之塔”的效應或者“名而不鳴”的懈怠現狀,一如既往地善待、熱愛、宣傳語文,真正做一個人文主義情懷特別濃烈的新型教師。他們跟時間賽跑,時時警策自己,鼓勵自己,永遠懷著美好的教育憧憬,更進一步提高自己語文教材研究、課堂教學的專業水平,不斷深入實際,傾聽第一線教師教學科研發展的呼聲,了解語文教育發展的走勢,期待著自己創出更多的優秀教學資源,啟迪、激勵更多熱愛語文的教師們,真正做到相朋以誌。

我想他們呈現給我們無“名”不“鳴”、“鳴”而其然、既“名”又“鳴”這種逐漸上升式的語文教學之路、人生之路,不是要造就一種可望不可即的追慕境地,而是想把自己在教育教學的緣分天空裏的那份堅守的執著,那種破繭的信念,那次展翅的感懷一一呈現給那些個與自己一樣默默無私把一生中最激昂的歲月奉獻給語文教育的人,那些個無怨無悔在課改浪潮中標新立異的人,終有一天羽化成蝶,到那時,那隻高貴的語文精神之蝶,將會一隻、兩隻、三隻、一群、兩群、三群,越來越多這樣破繭的美麗之蝶在山川、在河穀、在農村、在城鎮,帶著我們和學生們飄舞,帶著我們和學生們尋夢,帶著我們和學生們雀躍在語文的天際揮斥方遒。那樣的母語世界就是馨香而精彩、寬廣而無垠的,我想那是他們和我們最展望的語文爭鳴而欣榮的未來!

2009年1月13日晚完稿於榕城琅軒

參考資料:

(1)於漪 劉遠主編《名師講語文 蔡 明講語文》北京:語文出版社 2007年8月

(2)於漪 劉遠主編《名師講語文 趙謙翔講語文》北京:語文出版社 2007年8月

(3)於漪 劉遠主編《名師講語文 程少堂講語文》北京:語文出版社 2008年1月

(4)於漪 劉遠主編《名師講語文 褚樹榮講語文》北京:語文出版社 2008年1月

(5)於漪 劉遠主編《名師講語文 黃厚江講語文》北京:語文出版社 2008年1月

(6)於漪 劉遠主編《名師講語文 李海林講語文》北京:語文出版社 2008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