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另一種聲音 語文名師“特”在哪裏(2 / 3)

我們深切地感受到隻有親身植種過中國鄉鎮教育的根苗,他的教學經曆才是完整的,因為他遵循了從土地走向天空的人生規律,他感知了質樸而滯後的鄉村文化與精致而先進的城市文化的差異。他們顯然會更加謙遜寬容,能將眼光放得更遠,將思量分得更細,不因局限於地域的差異,而誤讀了教育的天平。

恰如褚樹榮老師所言:陽光並不是普照大地的,作為一棵樹,越長高越能見到陽光,越能承受陽光雨露,越是長得根深葉茂。無疑,他們無怨無悔的追求,也成了年輕教師勵誌的參照。因為他們以語文的跋涉者、追問者、反思者、理智者的姿態無怨無悔謙遜地行走、奮馳在語文的世界裏。他們均是中年有成,改變了垂垂老矣方可成名的陳規,也給現代教育一個更加鮮亮的展望。而他們也告訴我們,命運是靠自己的努力創造的,而機遇總是會垂青於努力準備的人。誰敢接受人生的挑戰,誰就能最終收獲人生的成功與喜悅。隻要你們勵誌了,任何環境即使是貧瘠的山穀小草也會長成土地上參天的大樹,這在他們身上已然成真,所以他們這段“獨特”的人生經曆,將會燃起廣大教師尤其鄉鎮、邊遠教師心中渴望成功的火焰。迎著那太陽,看那美麗彩虹,我們在《名師講語文叢書》裏相逢,“名”與“不名”一樣的光榮。

二、豁亮?亦真亦美

語文理念,往往被認為屬於理智者的東西,可能很多教師覺得這是很渺遠的教學境界,是無法企及的,甚至有的人總覺得自己整天像浸泡在無邊的教學苦海中,一點也不幸福,但是他們卻不知道幸福其實就在他們的身邊,隻不過他們未知曉罷了。而我們所言及的這些名師不同於那些自艾者,他們拂去身上的一切塵土,堅持而無畏、有滋而有味地行進在教育教學的改革路上,恰如在沙漠中行走的人,他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捧起仙人掌根窩裏清冽的生命之水,澆灌成愈加蔥綠的幸福之洲。他們就是這樣與眾不同地將自己的點滴感受雕琢成自己心中的語文。這些語文理念不是深奧不可測的,反而以一種悠揚不盡的語文實踐讓同仁們很樂意接受。

眾所周知,“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推出與實踐已然成為前一段語文課程改革的熱點與難點。從學習內容不再拘囿於純粹的語文學科,從方法途徑的單一化走向多元化,從學習功能的“唯語文”潛化目標轉型為“人文素養”發展目標。這種語文課程模式的開展、深化,其中以“網絡收集——課題形式——成果展示”課堂形式很為時尚,也備為推崇,但是它也帶來了不同形式與程度的實踐“誤區”,引來了不同探徑的爭議。這時,他們又走在了課程改革的浪尖,進行了深刻而理智的思考,進行了精心而有效的實踐,可以說打破了所謂新型的“水中月”、“鏡中花”美麗幻境的教學尷尬狀態,而是積極地把語文世界裏迷失的羔羊領回了“正道”。其中蔡明老師的《在魅力語文中成長》、《在文本解讀中成長》、《在多元解讀中成長》、《在日記寫作中成長》,褚樹榮老師的《閱讀與寫作:兩隻沉重的翅膀》、《置身現場:發揮教學情境的審美功能》、《回到現實的土地:談隨機和預設》、《文字、文章、文化的三重追求:關於文言文教材編寫》,李海林老師的《語文本體與語文構成》、《麵對複雜的知識問題》,這些文章我尤其喜歡,覺得那是需要格外細品的。因為他們都不約而同地將課改實踐中最常質疑的問題例如:教師與學生的成長、教師與教材的關係、語文知識與課程知識的界定、閱讀與寫作的情境等語文現象滲透在理念裏,然後條分縷析地將自己的實踐用語言文字的形式進行了生動地闡釋,那絕對是又一次有滋有味的極其巧妙的麵對麵交談。

蔡明老師將“開放”引進課堂作文教學,打開學生的閱讀視野、生活視野和人生視野,解決寫作無話可說的窘境。無論是《詩歌素描寫作探討》中的萬千情韻在筆端的委婉,還是《關於串詞的寫作活動》中妙語串珠自然天成的直率,還是《冷藏的鳳凰》中言及的“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的湘西沈從文先生的明澈平靜,都會帶給我們不同程度的情的渲染與感動,都是非常經典而值得效仿的讀寫相得益彰的佳例。

褚樹榮老師將文字、文章、文化三結合,承接了古今語言的思維精髓,綻放出思維培養的最美花朵。如《賣油翁》一文“立足課內”環節將思維訓練集中在準確性和多樣性上,“聯係課外”環節將思維訓練集中在深刻性上,讀完不免驚歎初中文言文的學習也可以如此淺文易教,化樸為美。《莊子寓言》更是精妙,僅僅扣住古代漢字、古代文體、古代文化三個要素,將高中文言文提高型課堂如何化深為淺的探究一一陳列,有“百川灌河”的大氣、有“釣於濮水”的冷靜、有“濠梁之辯”的機智、有“莊周夢蝶”的神妙。更欽佩於他在《文言文仿寫實踐》中“請君莫奏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的勇氣,我想他行進至此,曾經憂慮的閱讀與寫作那兩支沉重的翅膀,現在應該化成心底隱形的透明翅膀伴隨著他飛翔在語文聖明的新世界了吧,因為他真正努力地為我們走進與了解、傳承與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又打開了一扇至真至美的天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