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另一種聲音 語文名師“特”在哪裏(1 / 3)

附錄另一種聲音 語文名師“特”在哪裏

——讀《名師講語文叢書》有感

江文錦 博文

blog.sina.com.cn/s/blog_58a009640100du45.html

2008年夏季在書店的一隅發現教育部語文出版社特別策劃的《名師講語文叢書》,看到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語文界新生代名師的名字,不禁生出幾分久盼解讀的熱切感,於是當日就買下了六本,分別是蔡明、趙謙翔、程少堂、褚樹榮、黃厚江、李海林,沒幾日就已經閱讀了一遍,當時應該說是急急初覽未有深讀,但是已經萌生一個很強烈的念頭就是想寫一篇《語文名師“特”在哪裏》的讀後感,推薦給自己身邊的語文夥伴們,讓他們也共同饗讀這套溫潤而又飽滿的語文叢書。當時的構思僅是一種輪廓,還未能清晰地梳理他們“特”的具體展現,其實執筆寫這個主題時,也曾矛盾、擱筆過,因為揚州大學顧黃初教授早在2007年5月為這套《名師講語文》叢書作序時就明確地說到本書的“特別”之處主要表現在:新生代的名師是在新的課程改革搏浪中前進並作出新貢獻的教學“名師”,他們結合自身體驗給許多困惑的教師提供解惑的鑰匙和指路的明燈,同時該叢書結構新穎,內容豐滿,展示出目前語文教學界領軍人物的深邃的語文教育思想、獨特的語文教學風格。所以,我想自己所感的“特”,所寫的“特”或者就會在這個序文的磁場裏纏繞,難以跳脫。也許是閩浙地域親近的因素,這幾日我又捧卷細讀蔡明(江蘇)、李海林(上海)、褚樹榮(浙江)三位現代名師講語文的故事,發現原來的擱筆僅是一種懈怠的借口。當我把他們放在一起,與我們這些走在一線的語文教師放在一起,從不同的角度感受著、審視著他們和我們,我深刻地感受到零零星星的思想火花已經彙集成形,寫下他們“特”之共性與個性,告訴許多語文朋友們他們之“特”不在於有造化的特別眷顧或者天生的奇異才能,而在於持之以恒地沿著教育現實主義到浪漫主義到理想主義的路途一徑撒種開花結果,永不懈怠地將語文和生命的承載意識發揮得淋漓盡致,這也許就是我讀後的“破譯”吧!

下麵我沿著叢書的四個欄目“我的語文人生”、“我的語文理念”、“我的語文實踐”、“我的教學語錄” 分別從三個角度“行進?無怨無悔”、 “豁亮?亦真亦美”、“展望?既‘名’又‘鳴’”說說自己最真實的閱讀感受。

一、行進?無怨無悔

語文教師的人生應該是與語文結緣的一生。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幸與語文攜手共進,應該說更多人是麵對著如何邁過自己的“語文檻”困惑不已。如果引用中國現代著名學者徐誌摩先生曾經說過的一段話:“我在康橋的日子,可真幸福,生怕這輩子再也得不到那樣甜蜜的洗禮,一個人就會變氣息、脫凡胎,我敢說的隻是——就我個人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主的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我們可以見出徐誌摩先生隻有在劍橋才體會到生命解放的真意味,那麼我們語文教師也依然需要這樣明潤的“康橋”撥開我們的語文眼,撥動我們的語文心。那麼這“康橋”在哪裏呢?所幸,我們的名師們都在“我的語文人生”欄目中非常真誠地傾訴自己語文人生的並不平坦的經曆,這就鮮亮地展示了他們也曾同我們一樣,麵對著困惑的“語文檻”迷惘過、掙紮過、最後邁過。那麼我們晚生的正在成長者不禁心胸釋然,哦,原來他們同我一樣也曾如此,於是又一次在閱讀間縮短了與他們交流的距離,可以說雖非謀麵,但也終於理解了他們的語言文字所帶來的溫暖。

當我們坦然互勉時,我卻要說不要忘記他們在語文懵懂期能夠超越許多同時代人、後年齡人就在於“無怨無悔”。他們無怨無悔於自己鄉鎮教學的經曆,無怨無悔於自己讀書築夢的經曆,是“無怨無悔”堆砌成堅韌的心靈引航著他們走出了自己獨特的語文人生。

可能許多人見到如今的他們都已居於省市重點中學或者身兼行政要職,覺得優質的教育環境出一些特級名師是理所當然的,如果換成他人有如此機遇,也會成為名師的。其實不然,他們並非生之驕子,從蔡明老師在《原來是一棵“澗底鬆”》中提到的新坍中學,褚樹榮老師在《人在旅途?沙柳盡含煙》提到的沙柳中學,李海林老師在《激情歲月》提到的華容五中、華容二中,我們知道它們都是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期普通的鄉鎮中學。無需我們多言,大家都可以想象那時他們麵對的是怎樣簡樸的辦學環境。如果換成現在條件好的城鎮教師或者很難想象自己置身於這樣的環境中怎樣授課工作,但是事實就是這樣,他們都曾紮根在那裏數年甚至十餘載,值得我們油然欽佩的是他們在那裏不但把書教好了,而且還把語文的心境築就得光亮通明。他們拂去世間的浮華,偏隅於鄉鎮的一角,或三更有夢書當枕,或紮於書堆讀不厭,無怨無悔地構築著自己的精神世界。可以說讀書飽滿了他們鄉村教學的日子,讀書豐盈了他們語文的翅膀,讀書積蓄了他們家園的情懷,讀書,讓他們變成了語文世界的一朵雲,推動著另一朵雲,變成了一棵樹,推動著另一棵樹。於是他們恰如冬天裏冷藏的冰到了溫暖的春天,漸漸地化成晶瑩溫淨的水,流淌在課堂,流淌在校園,流淌在家園,流淌成一條愈加寬廣的生命之河。也許是這樣從農村逐漸走入縣、市、省的教學經曆,使他們更與眾不同,也更堅韌了性格,也更寬廣了心靈,也更易於親和萬千的教師。因為他們在邁過自己“語文檻”時已經明白語文的“康橋”就是這些質樸的家園,語文的“康橋”就是這些豐厚的書籍,語文的“康橋”就是這些生生不息的心靈。人永遠行走在路上,所居住的每一個地方、所認識的每一個人、所經曆的每一份感情,都是自己語文人生旅途中的風景,而鄉鎮教學的經曆是他們語文人生的最特殊財富,也是我們所有一線語文教師的教育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