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另一種聲音 看他開口處,笑落盡珠璣(2 / 3)

其次,褚樹榮老師作為新生代的名師,他的教育教學理念先進。在本書中,提出了許多自己的獨特看法。通觀全書,有幾條是褚老師一再強調的,譬如褚老師特別信奉一句“教師就是課程”,他認為教師不僅是課程的實施者,更是開發者、建構者和評價者,教師也是課程的一個要素。前提是教師首先是一個閱讀者,一個書生,首先是一本可以供學生閱讀的活生生的大書。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讀書是褚老師一貫的愛好,他有一張讀書時間表,所讀的書也很駁雜,從備課資料到教學藝術到課程理論到教育思潮,從語文到社會科學到自然科學。怪不得十多年以後,他教過的學生還深深地記得他的一言一行,並為有他這樣的老師而自豪。是啊,在信息革命時代,如果一個教師不及時學習,那是不可設想的。教師就是課程,教師要讀書,書拓展我們的生命時空,書充盈我們的教學時空。

“教師首先是個研究者。”這也是褚樹榮老師在書中多次強調的。褚老師認為新課程理念使教師對“吃透學生”似乎強調得過分了點,而教師對教學文本的研究似乎有意無意地忽略。其實,教師首先是一個研究者,然後才是設計者,最後才是教學者。褚樹榮老師認為“如果教材研究頗有心得,教什麼了然於心,教學設計是順水推舟的事情,處在相同母語背景下的學生接受起來也是瓜熟蒂落的事。”褚老師說最有價值的課應該是研究課,研究課可以解決某個典型性的問題,可以展示對課文的新發現,也可以實踐某一教學模式。這種課的特點並不在於示範,而在於提供一個教學樣本。因此在書中褚樹榮老師還列舉了自己上《林黛玉進賈府》一文的做法,課前他翻檢了許多同課文《林黛玉進賈府》有關的書籍,通過研讀,對課文的敘事結構和內容才有新的發現,書中附了他的研究性心得文章《王熙鳳、賈寶玉出場描寫藝術新探》一文,裏麵確實有許多新穎獨到的見解,令我眼前一亮。

“語文教學必須兩條腿走路。”這是褚老師對語文課程改革思考後提出的。褚老師認為“教得準要比教得好重要,教什麼要比怎麼教重要”。“取法乎上,僅得其中。”語文教學一定要抓“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一個中心指的是語文教學,它是教學的途徑和手段,兩個基本點指的是語文能力和人文修養,它是目標。語文課程形態必須健全,語文課內容必須充實,語文教學的兩條腿走路中,語文學科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渠道,語文主題活動是語文教學的另一條途徑,褚老師認為隻有兩者相輔相成,比翼雙飛,語文教學才能走上康莊大道。

除了這些,書中還有許多新的理念,新的見解。譬如對閱讀和寫作的思考,建設理想的語文教材的建議等等,在第二板塊“我的語文理論”裏有詳盡的介紹和剖析。

第三是這本書的內容特別豐富:褚樹榮老師在第一板塊“我的語文人生”裏就講了“理想的守望”、“關於家園的記憶”、“人在旅途”、“追尋生活的詩意”、“我思故我在”五個話題。“數簡隱書忘世味,半甌春茗過花時。”前兩篇從為什麼取名為“樹榮”落筆寫起,寫了讀書的愛好,就學的經曆,成長的過程,以及關於家園的記憶等等。詳細地寫了故鄉寧海三門灣旗門港裏的人和事,表達了自己對故鄉的山和海的感激崇敬之情。《人在旅途》重點寫自己畢業後在寧海沙柳中學任教四年和1985年調到台州三門中學任教的情況。這幾年老師感悟到課堂的重要性,他說“教師改革自身的命運,就從課堂開始,證明自己的價值,也隻能從課堂開始”。我特別喜歡“人在旅途”裏的《像樹那樣生長》一文,“樹就是人,人就是樹”。褚老師特別喜歡樹,常以樹喻人,他說“每一棵樹都成為我心儀的對象,是因為每一棵都站成了卓爾不群的姿態和風度”。在教學上他虛心向沙柳中學和三門中學的老師們學習,說他這棵“灌木”是照著“大樹”的樣子慢慢生長的。如他的名字“樹榮”那樣,經過自己的不斷努力,褚樹榮老師終於枝盛葉茂,先被評為台州市的教壇新秀,1994年被推薦為浙江省的教壇新秀,後又被評為浙江省中學語文特級教師,現在已是一名深受學生、家長、同行尊敬的名師了。

《管子》有言:“一年之計,莫如樹穀;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句子的本意是今人栽樹,後人乘涼,種樹是為十年以後打算,培養人才是為長遠利益考慮,但話裏也暗含了一棵樹起碼要十年可以成材的意思。人如樹,生長確實需要一個緩慢的過程,沒有“速成班”,沒有“大躍進”,但每一次生長都會留下清晰而堅實的年輪,褚樹榮老師的成長和取得的成績告訴我們教學工作絕不能好高騖遠,一定要一步一個腳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