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另一種聲音 讀雜誌,悟風采(2 / 2)

最後說說褚樹榮先生,他是我的師傅,這幾年來,他的為人和治學對我很有影響。盡管他現在是一個全國著名的特級教師,但是他仍然是那樣的謙和,仍然是那樣的勤奮,著書立說,提攜後進。這幾年他擔任教研室的有關工作,有很多的事務,但是他還是在百忙之中出了一本本書,寫了一篇篇文章。去年下半年開始,他在《語文學習》上開了一個有關“聽課”的專欄,幾乎每期一篇,每篇至少六千個字,介紹寧波語文教研的特色項目“課例評析”。同前麵兩位教授的風格有所不同,褚先生的文字也有很深的理論功底,但是他的理論是內化在具體的課堂分析中。理論是需要的,但光有理論是不行的,對絕大多數的教師來說,未必真理解和喜歡理論。何況理論總是灰色的,唯有具體的教學行為才是原汁原味的、可感知的東西。褚老師因為工作關係,聽了很多課,當然一般人聽過就聽過了,就像大雁飛過天空,沒有留下更多的影子和聲音。但褚老師不同,他不但詳盡地記錄了教學的流程和每一個教學行為,並且事後對教學行為進行切片,在他那睿智的眼光的審視下,哪怕是一些很不錯的教學行為其實也存在著太多的問題。於是他又用語文課程論的理論加以分析,並且提出了如何修改的建議和在相關類似的教學行為中應該注意的一些問題。《語文學習》2006年第一、二期有他的兩篇文章,一篇是《敘述主題:課堂裏的方法》,一篇是《敘述主題:課堂裏的效率》。第一篇文章針對一個文言文教案切片,討論課堂裏的教學方法的合宜性、有效性,教學方法如何為內容服務,如何照顧到文體特點和學習對象;第二篇文章,針對高三複習課中經常存在的問題,討論高三的複習課應怎樣更好地提高效率。讀完全文,如坐春風,我想看過文章的老師都能從中得到很多的啟發。

語文教學需要像李海林、王榮生等教授們的理論上的撥亂反正,但我想更需要像褚樹榮先生那樣不但具備豐厚的理論知識而且又具備豐富實踐知識的專家的引導和培植。真正的教學家是這樣的:盡管他的思維在高高的雲端跳舞,但是他的雙腳卻踏在厚實的大地上,如陶行知,如葉聖陶,如蘇霍姆林斯基,如讚科夫。我想在李海林、王榮生、褚樹榮等人的努力下,我們的語文教學改革的步子會邁得更加穩健和踏實。

2006年2月19日博客日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