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另一種聲音 讀雜誌,悟風采(1 / 2)

附錄另一種聲音 讀雜誌,悟風采

毛剛飛 博文

mustfly.blogchina.com/mustfly/4492224.html

讀了近幾期的語文雜誌,來一個小小的總結,順便寫寫幾個大家熟悉的語文教學研究人士。

《中學語文教學》2006年第二期有李海林先生寫的一篇萬餘字的長文《評當前語文課程改革的非理性傾向》,真可謂立意高遠,洋洋灑灑。在浙師大讀在職研究生時聽過李教授的課,執一紙扇,儒雅得很。在當今的語文教學中,如果就文章的思辨和深刻,我以為無人可及。李教授早在十年前就動手寫作他的《言語教學論》,開始看的時候,我並不能看懂,後來又仔細地看了幾遍,確實讚歎於文章的邏輯的嚴謹和推理的精彩。李老師有很好的學養,語言學、哲學、邏輯學更是他的強項。他寫的文章就是建立在他那豐厚的學養上,因此就達到了別人達不到的高度。他在去年也發表了許多很有影響的文章,譬如說發表在《語文學習》2005年第4期的《語文教學的自我放逐(上、下)》,發表在《中學語文教學》2005年第1期的《“無中生有式創造性閱讀”批判》等,這些長文都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對矯正語文教學的走向起了非常積極的作用。這次發表在《中學語文教學》的那篇長文可以說是作者對以前思考的延續和深化。作者從語文本體論上的有意閃避、語文課程論立場的模糊和知識創新的缺失、語言觀的陳舊沿襲、組織和管理方麵的孤軍深入四個方麵對當前語文教學中存在的非理性傾向作了自己獨到而深刻的回答。見人所不能見,實在是精彩紛呈,令人耳目一新。我記得李教授在《言語教學論》中提出了“語言實踐”的概念。我認為他的專著他的一係列有影響的文章都是語言實踐的最好體現。李教授個子不高,但是我可以說他是一個思想的巨人,他的文字是他個人智慧和本質力量的最好的外現。這些原創的具有穿透力的文字肯定有很強的生命力,要動手寫語言教學論文的人,讀他的那些文章會有很大的幫助。

王榮生也是一個大家,王尚文有一次在會議上,指著李海林和王榮生說,這兩個人一高一矮,21世紀語文教學就靠他倆了。話是說得有點開玩笑的意思,但確實道出了實情。我讀過他的大作《語文課程論基礎》,並且閱讀中在書的空白之處作了自己的點評,我覺得他的文字同李海林的風格有所不同,李海林擅長思辨擅長推理更具備一種獨到的批判思維,王榮生擅長考據,擅長在占有材料的基礎上推陳出新,發現問題,他有非常敏銳的判斷力。讀他的文章,有一種經院派的味道,可看出一點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的意味。他可以說是大器晚成,先讀碩後讀博,在前兩三年才厚積薄發,發表了一係列有影響的文章,而且他的專著更是被眾人所稱讚。近年來他在《語文學習》中做有關“語文課程建設”專欄的主持人,發了一些好文章,也扶持了一些人。我在讀研究生選碩士生導師的時候就選了他,有幸得到了他的指導。近來他在研究有關散文的專題。記得去年年底和他有一次聚會,他就跟我們說起這一事情,他說想把這個事情做好,還謙虛地說不知能不能做好。在2006年《語文學習》第一、二期他發表了兩篇文章《閱讀能力與閱讀方法》、《語文教學的主導文類何以是散文(上)》,作為散文教學內容問題研討的兩個預備。在第一篇文章中,他腳踏中西文化,在相互比較中提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在我們的語文學習中,所謂的閱讀方法和閱讀能力都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在閱讀取向中存在著隨意性和盲目性。在第二篇文章中,更是顯出了他那重考據經院派的風格,王教授從曆史上選文供給的角度回答了為何散文成為語文教學主導類的原因,他的答案是散文觸角靈敏,與社會風潮密切相關。山雨欲來風滿樓,看來王教授以後的文章會更精彩,對散文教學的批判會更加有力。當然,無論是李海林還是王榮生他們的批判其實就是一種建設,隻有把時下錯誤的東西批判得沒有藏身之地,相對正確的科學的理論和實踐才會有舞台,才會被更多的人接受。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他們都是語文教學的功臣,他們的辛勤勞動也理所當然會得到眾人的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