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另一種聲音 呆磨不切菜 何以見婆婆
——《教室的革命》對語文教改的新思考
舒 文
《教室的革命——語文主題活動新探索》(浙江教育出版社,褚樹榮老師主編)是一本關於語文教育研究的著作,但它絕不僅僅隻是一本語文教學方麵的書,它帶給我們的是在更廣闊領域裏更深刻的思考。
近年來,語文教育改革成為一個熱門話題,當然是大家認為語文教育存在很多問題。語文老師說,從接過教鞭的那天起,我們就辛辛苦苦地備、教、改、輔、考;在各種語文課堂改革的範例前,我們認認真真地模仿、借鑒、嚐試。但就總體而言,仍然有那麼多的學生不喜歡語文課,仍然有那麼多學生的語文水平不高,社會對語文教學的批評有增無減。我們困惑、尷尬,甚至痛苦、慨歎:語文真的是越來越不好教了。
無論是教育界專家還是文學界名人,無論是一線教師還是學生家長,他們在評論語文教學存在的弊端時,幾乎都涉及教材的麵目可憎、教法的死板陳舊、教師的整體素質不盡如人意。目光遠大的,涉及教育評價的唯科學模式、應試教育的引導、標準化考試。見解深刻的,還涉及教育思想和教育體製。而《教室的革命》一書則獨辟蹊徑。
語文教育的問題在哪裏?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沒有對一日千裏的當代生活作出應有的反應,總是就閱讀談閱讀,就作文談作文,失落了現實世界,把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變成了純粹的課堂傳授知識。早在上世紀初,陶行知先生在批評教科書時就曾有詩雲:“用書如用刀,不快自須磨。呆磨不切菜,何以見婆婆?”當前語文教育高耗低效的原因正在於隻“磨刀”不“切菜”。有的學者打了個形象的比方:語文教育就像踢足球,教師應該像個教練,盡可能地調動球員的積極性,創造性地去練踢球;而現在教師倒變成了足球運動員,學生卻成了觀眾。實際上,生活中人們無時無刻不在運用語文,學生也就可以處處學習語文。如呂叔湘先生所說:“語文課跟別的課不同,學生隨時隨地都有學語文的機會,逛馬路,馬路旁邊的廣告牌,買東西,附帶的說明書,到處都可以學習語文。”將語文教育的視角延伸到生活的廣闊天地,學生就能利用各種機會來提高自己的語文實踐能力,使語文教育與其他生活領域建立起聯係,學生的聽說讀寫在內容上就能不斷獲得“源頭活水”。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教室的革命》一書從課程入手,著眼於學生的語文實踐,將語文主題活動課程化,其探索無疑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較高的研究價值。
回顧人們對兒童語言習得的認識,對我們探討當前語文教育的有效途徑,仍有指導意義。語言習得理論影響較大的有三個流派。一是環境決定論,強調環境和學習對語言習得的決定性影響。其中有模仿說、強化說和社會交往說。傳統的模仿說認為兒童學習語言是對成人的臨摹,懷特赫斯特進一步提出“選擇性模仿說”,認為兒童學習語言並非是對成人語言的機械模仿,而是有選擇的,這種選擇性模仿不是在強化和訓練的基礎上發生的,乃是在正常的環境中發生的語言習得模式。“強化說”的代表人物是斯金納,他在《言語行動》一書中,提出了兩個基本觀點:(1)是主張對言語行為進行“功能分析”,即隻要能弄清外界刺激因素就能預測一個人會有什麼言語行為;(2)是認為強化是語言學習的必要條件,也是成人的言語反應繼續發生的必要條件。“社會交往說”認為兒童不是在隔離的環境中學語言,而是在和成人的語言交往實踐中學習。如果從小剝奪兒童和成人的語言交流,兒童就不可能學會說話。二是先天決定論,否定環境和學習是語言習得的因素,強調先天稟賦的作用。其中有“先天語言能力說”和“自然成熟說”。三是環境與主體相互論,以皮亞傑為代表,主張從認知結構的發展來說明語言發展,認為兒童的語言能力僅僅是大腦一般認知能力的一個方麵,而認知結構的形成和發展是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的結果。我國學者普遍認為,兒童語言是在個體與環境相互作用中,尤其在與人們語言交流中,在認知發展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兒童語言具有創造性,但模仿、學習在語言習得中仍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這裏所講的兒童語言習得理論主要是指口頭語言,書麵語言作為交際工具的另一種形式,與之具有相似的性質。兒童語言習得理論對語文教育改革至少有以下幾點啟示:(1)學生掌握語言習得以個體與環境的作用,尤其以學生的生活需要及與人們的語言交流為前提;(2)學生學習語言要重視語言實踐;(3)學生學習語言要以其認知發展為心理基礎。可見,《教室的革命》一書提倡語文實踐,根據“用語文”的法子,來教語文、學語文,是具有很紮實的科學依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