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教育改革不斷強調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恢複他們作為課堂主人的地位,教師盡量用親切的語氣、平等的姿態、和悅的容顏甚至於廉價的褒獎來喚醒、保持、強化所謂主人意識,但是這一切在實踐中做得是多麼吃力、生硬,多麼形式化和表麵化,而且收效甚微。不要怪我們的教師,原因還得到學科課程中去尋找。
學科課程以班級授課製為依托,就必然把學生置於教師的對立麵。教師以課程知識的擁有者和解釋者出現,學生在課程知識的零起點上出現在教師的對麵。一個教師要把一種知識傳遞給幾十個甚至更多的學生,教師的“批量”講授法當然是最經濟、最便捷的方法。又因為是師授生受,教師的權威地位、主導作用和自我認同感就會自然產生,這種自我認同感還會擴大到學科當中去,導致學科中心主義不斷膨脹:作為學科的捍衛者,往往會有意強化本學科的地位和作用,而對其他學科缺乏寬容和兼容的態度。從這些意義上講,學科課程的先天特征決定了我們的教師必然成為課程的“專製者”和“獨裁者”。回到語文教學上來,最需要學生自動積累、自我感悟、自主實踐的語文學習也變成了教師一味的“說教”。“一言堂”擠壓著學生自主的空間,講台取消了學生言說的權利。這種善意的不由自主的“掠奪”和“威壓”,也是從學科課程的本質中衍生出來的。
對基礎教育課程的檢討和改革不僅是我國的事,其他一些國家早有動作。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法國、韓國、俄羅斯等國家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先後進行課程改革,並把它作為民族振興、國家發展的大事、要事來抓。中國基礎教育要“麵向世界、麵向現代化、麵向未來”,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和國際接軌已是大勢所趨。因此,從了然於心的傳統學科知識中走出,與得心應手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告別,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學生的生活世界、心理世界,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到學生的活動潛能和生命價值上來,這將是我們一種痛苦但又必然的選擇。或許《教室的革命》一書在把語文教改的理論轉化為教師的課程行為時,能起到為教師的實踐提供一種方向、一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中介作用。
《中國教育報》2002年10月31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