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輯 家園的追憶 山頭殿山
武嶴村前是海水養殖塘,養殖塘外就是旗門港。山頭殿山就像一架屏風,屏障在武嶴村和旗門港之間。
山不在高,有殿則名。山頭殿山建有“東海猴王”(俗稱“山頭殿老爺”)的神殿,四鄉八村,善男信女,有求必應,所以終年香火不滅,遠近聞名。老家三麵環山,一麵朝海。煤氣沒有普及的過去,山的作用無非是開山伐木,砍柴燒火,但老家很少有人想到山頭殿山。就在周圍矮山變成濯濯童山的時候,山頭殿周圍還是鬱鬱蔥蔥。旗門港潮水消漲,山頭殿的草木枯榮,武嶴村的人事變遷。山頭殿山不再是山,好像是武嶴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上個世紀60年代,山上山下,有三處殿宇。每一處都有著非凡的故事,寄寓著村民的信仰。除了山頭殿雄踞山頂之外,東邊山腳有一小屋,廟名已忘,上供佛龕,偶有香火。有時是村民個人作為:祝願出海捕撈的人能夠滿載而歸。有時是村裏集體“放水燈”所致:紮好紙船,點起香燭,主持人朝海禱告,以此超度出海遇難的人們,然後讓紙船順潮漂下,而餘下的香火就供奉在海邊小屋的佛龕上。後來香火湮滅,小屋成了“望塘人”( 潮水漲消,堤壩的閘門每天要有人開關;潮汛來臨,塘壩要有人看護。這樣的工作謂之“望塘”)的居所。北麵山腳下,還有“白鶴殿”。記憶中的“白鶴殿”黑瓦紅牆,中間是一張案桌,供著衣衫破舊的菩薩,兩邊是可供路人歇息的木條。“白鶴殿”的上方,有矮竹幾叢,朝著村莊,隨風搖曳。“白鶴殿”幾時拆除,我不甚了了。隨著“白鶴殿”的消失,那幾叢翠竹也不見蹤影。山頭殿山的西邊又有一座“過路殿”,供奉著“黃山姑婆”,也是破舊不堪。據說有人曾經在一個台風之夜,親眼看到一個姑娘穿著紅綢鞋在“裏埠”( 山頭殿山的南邊,原是一個泊船的埠頭,叫“裏埠”,鄰村的船隻均在此地停靠)的船纜上行走,把擠在一起的船隻一一分開。一夜風雨海潮,其他地方的船隻互相傾軋,舟傾檣摧,但“裏埠”的船隻安然無恙。第二天又有人在“過路殿”前麵撿到一隻紅綢鞋,令人稱奇的是殿裏的“黃山姑婆”的腳上居然少了一隻紅綢鞋。“過路殿”的“黃山姑婆”如此靈驗,以致福建漁民前來偷請“黃山姑婆”(過去福建釣帶船往往停靠在旗門港沿岸,用帶魚換番薯幹、蔬菜一類東西,故此對這一帶的風俗傳說甚為熟悉)。“黃山姑婆”被請到福建後,便分別在兩地保護出海船民。這可能是沿海“媽祖”傳說的翻版,“媽祖”原名林默,福建莆田人氏,是福建、浙江、台灣、廣東、東南亞一帶漁民的保護神。這些地方又稱“媽祖”為“姑婆”,都有穿紅衣紅鞋飛翔於海上解困救厄的傳說。“白鶴殿”和“過路殿”都在山頭殿山的北麵,一到中午,便不見陽光,小時候我偶爾路過,隻覺陰氣濃重,常感頭皮發麻。如今水道整改,“過路殿”重建在山頭殿山的腳下,規模稍小,至今依然享受著村民的香火。原先殿址夷為平地,上有莊稼,四季輪番,蓬蓬勃勃。
山頂有著合抱粗的清朝古櫧樹,老皮皸裂,樹身中空,留著雷擊的痕跡。後來縣裏來了普查專家,在樹身上釘上銅牌,編上號碼,古櫧樹成了古樹名木。古櫧樹旁邊,就是遠近聞名的山頭殿。
據說山頭殿最早建於唐朝,香火延至清代,殿中尚供有兩幅神像,一為“助山”,一為“鎮海”,兩位神靈為何尊稱“猴王”,村裏長老並不知曉。傳說太平天國“長毛作亂”的時候,“長毛”隊伍經東嶴,下武嶴,突然天昏地暗,遠望之,人影綽綽,往來移動,似在變幻戰陣,並有兵甲之聲。“長毛”躑躅不前,最後掉頭回師,武嶴終於免受一劫。據說,這就是山頭殿猴王顯威。此後,山頭殿的香火便長盛不衰。
直到前幾年,山頭殿被祭祀的香火燒掉了,但四鄉村民很快就籌措義款,在原來的殿址上重修,因其舊製,擴其規模,升其檔次。從山腳到殿前,鋪好石級台階。村裏還特地拉線上山,接通電源,“東海猴王”真正大放光明。大殿的門楣上懸掛巨幅牌匾,兩壁廂垂幔著地,大紅燈籠裝點其間,村裏“秀才”勒石記盛,文白夾雜,略帶渲染,大有民間戲曲道白之風。有詞曰:
……東觀雙龍舞珠,玉貓捕鼠,南映筆架秀峰,聳入雲霄,西有烏石牛眠,伏虎倚彰,後有鳳凰登山,葉蔭仙桃,近瞻旗門港綠水繞遊,遠看三門灣碧波萬頃。西廂有清朝古櫧,幽隱蔽天,山明水秀,樂歸聖境。……信眾有求必應,名揚四海,濟世護民,長生供奉,香火鼎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