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輯 歲月和書情 東坡“手稿”(1 / 1)

第四輯 歲月和書情 東坡“手稿”

我入睡前好讀古書,近來在讀東坡的作品,興致很高,常要讀到翌日的淩晨。我讀書時也曾想,東坡書法為“宋四家”之一,他的這些作品,總要用筆來寫,字一定非常好看。有一天,晚間逛書店,我發現一本《蘇東坡書法精品選》,是華齡出版社1998年影印的,內容皆為東坡詩詞賦,就趕緊買下了。

東坡的《前赤壁賦》為千古絕唱,“手稿”中赫然在焉,雖然隻有一部分。這篇名賦,語言原是駢散結合,書法相得益彰,為行、楷互生,且寫來簡拙古樸,沉鬱雄渾,富有金石味。我凝神注目,看那黑底白字,漸漸浮起月光,清風徐來,遠處隱約濤聲。這種新鮮生動的感受,讀鉛印的文字就不易產生。

再看七言古體《武昌西山》,全篇筆墨瀟灑,姿態橫生,大氣磅礴。在《宋詩別裁》中,此詩有敘,原來東坡的這件作品,是他專門寫了讓人刻到岩石上去的。我覺得很有意思,一代文豪也慕虛榮,字寫得那麼誇張,那麼漂亮!另外,《宋詩別裁》中“請公作詩寄父老”,而“手稿”卻分明是“願君作詩寄父老”;兩句不同之處,我反複回味,然後愉快地熄燈就寢。

元豐七年,東坡離開黃州,寫下詞《滿庭芳 歸去來兮》送給友人;到元祐六年,東坡老矣,又把此作重新書寫了一遍,“手稿”中影印的就是後來的創作。此作為大楷,極有特色,筆圓韻勝,一派生趣。其實這種肥頭大耳的“蘇字”,我少年時就見過,覺得很好寫,就像老祖母握著筆,在紙上團團點點,寫給孫兒看的。“山中友,雞豚社飲(《東坡樂府箋》‘飲’作‘酒’),相勸老東坡”一句,用顏體或者柳體來寫,其天真可愛的情調可能就要減弱了。然而《東坡題跋》注中引《蘇長公外紀》雲:“蘇公書……晚更出入顏平原、李北海,漸成豐肥,頗來墨豬之誚。”以“墨豬”來形容東坡的字,我心裏很不舒服。查了《辭源》,釋為“書法肥蠢”。肥固然有之,但東坡的字,怎麼會蠢呢?

東坡三個兒子,都會寫詩,他常替他們書寫詩作,並且署上他們自己的姓名。這本法帖,保留了一首《贈遠夫》,署名是坡公的幼子蘇過。書法溫和清秀,字裏行間,似乎流露出了無盡的父愛。但這件“手稿”,隻能算作東坡的書法作品。我想中華書法藝術能夠經久不衰,就因為它有濃厚的人情味,是永遠令人感到親切的文化。

2000年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