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輯 歲月和書情 閱讀筆記(2 / 2)

——讀歸有光《歸震川先生文集》

看到最末一回,是荊元在清涼山彈琴,於老者聽到深微之處,不覺淒然淚下,全書就此作結。我真是佩服得不得了,這一本大書,就這樣寂寥空曠地結束了,一切都好像是過眼雲煙的樣子,讓人心裏十分的感慨。本書雖寫了許多不三不四的人,但也寫了不少好人,這是出自作者的一顆善心。如鮑文卿、婁公子、甘露庵裏的老和尚、卜老爹和杜少卿等,都是好人。嚴監生雖然小氣,但為其兄紓難,做事態度也誠懇,不算是個壞人。匡超人前半段是好的。

——讀吳敬梓《儒林外史》

孫犁看了俄國作家蒲寧的短篇小說《烏鴉》後,覺得很不舒服,說裏麵寫的人物一共四個,但沒有一個是可愛的,或值得同情的。究其症結,是蒲寧的小說裏缺少了小說的精髓。孫犁沒有明確指出“精髓”是什麼,但他在行文中曾寫道:作品在反映社會現實、矛盾衝突中,要給人以力量,給人以希望,給人以美好的感受。我估計這就是小說的“精髓”吧。而蒲寧是我一向敬佩的大作家,於是,我把《烏鴉》找了出來,仔細看了一遍,結果我的感受也是很不爽。尤其是主人公不遺餘力地醜化、挖苦和謾罵他自己的父親(“烏鴉”也是罵他父親的),讓我極為反感。我感到不解,蒲寧為什麼要寫這麼一篇小說呢?

——讀孫犁《小說的精髓》

小說某個細節一假,就壞了一鍋湯。原來打一百分的,也隻能打七十分了。從另一方麵講,要寫得真實,對於沉浸在創作之中的人來說,確實有難度。有條件的話,要請“優秀的讀者”幫他看。或者加強自身修養,如王陽明一樣,坐下來閉上眼睛,沉思默想,是真的還是假的,自然知道,其實大多隻是一些常識。

——讀溫亞軍《馱水的日子》

等你讀完了從頭再看,就覺得前後原來都是一樣的濃淡,原來咖啡已經泡好,你一直在享用,隻是不自覺而已。和別人的小說不同,特雷弗在開頭就有了結尾的厚度。他已經融到故事裏去了,他不是專注於給你從頭到尾地講故事,他不是一定要講一個故事給你聽,他隻是在娓娓地表述著他的心情,他的對於人的悲憫的心情。

——讀威廉 特雷弗《一天》

整篇小說很有味道。文筆非常樸實,這一個句子挺好的:

“這時,落下一滴又大又肥的雨點,在地上打了一個洞,出現了一團泥漿,像是吐了一口唾沫。雨就隻下了這麼一滴。”

——讀胡安 魯爾福《我們分到了土地》

女主人公十年後,債務清了,又在大街上遇到了原來借首飾給她的女友,才知道那條項鏈原來是假的。這點怎麼看都不真實,是作者做出來的,我覺得。因為在這之前,整整十年裏麵,這兩個“閨蜜”,隻要見到一麵,故事就講不下去了。“這麼巧啊?”一般清醒的讀者會這麼說,“但,大概也有可能吧。”然而,真實性已經遭到了質疑。太巧了就有假,假就削弱了說服力。

——讀莫泊桑《項鏈》

2013年3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