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輯 我的現代生活 挖河泥(1 / 2)

第三輯 我的現代生活 挖河泥

前不久,蘆江河道疏浚的作業現場,機械轟鳴的激動人心的挖河泥場麵,吸引了一撥又一撥的過往行人駐足觀望。

龐大的挖泥船浮在河麵上,長長的懸臂前伸,懸臂端部的抓鬥靈活地入水,一會兒就從河床底挖抓起滿滿一兜淤泥升出水麵,輕鬆地傾倒在泊靠於挖泥船旁的載重量達30噸的運輸船艙裏。人群中有人對著手表,計數一艘運輸船從傾倒下第一兜河泥至滿載離去的時間,統計結果公布:半小時左右共抓挖傾倒了三十兜河泥。觀望的人群霎時為“一抓兜河泥竟有一噸重”而迸發出連片的“嘖嘖”讚歎聲。大家眼瞅著來來往往的一艘艘運輸船滿載著去指定地點卸泥,空載而歸至挖泥船旁輪候承載,而保證這幾艘船的河泥供應的,僅有坐在挖泥船的駕駛艙內神色自若、衣冠整齊的操作師傅,獨自一人完成挖泥機的懸臂伸縮起落的挖取與裝卸過程,而且這位師傅居然還在轟響的機械聲中,悠然自得地欣賞著艙內播放的悠揚的樂曲聲。人們都情不自禁由衷地感歎起現今科技進步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生活在鄉間的、現今五六十歲以上的老年人,大多不能忘懷農家所喜愛的腐殖質豐富、肥田效果好的河泥,人們習慣在已整好的秧子田和苗床上,糊鋪一層新挖取的流淌的河泥,用以供給種子發芽的水分及其後幼苗培育所需的基肥,而將日曬、冰凍後分化的河泥,破碎勻入田地以改良土壤,提高土壤的肥力,民間素有“百擔河泥一擔米”的諺語。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前,在農業“以糧為綱”、倡導“多積肥,多產糧”的日子裏,大家所積的肥多是農家的土雜肥,而挖取肥效好的河泥是一年中重要的農事。許多人至今對傳統的挖河泥情景記憶猶新,然而在人們頭腦中遺留的挖河泥方法及其效益,同今天的機械挖取方式相比,簡直有天壤之別。

當年挖取河泥多是依靠人力,以兩種方式在冬季和初春的農閑時節裏進行。一種方式是“輕裝簡從”地罱河泥,采用扁平梨果狀的“河泥夾”農具去夾取。“河泥夾”是兩爿竹編貼合起來的,在頂端用鉸鏈連接,能開合,梨果弧形的兩麵是兩爿竹編鼓凸的那麵,而貼合的一麵是竹編內凹的那一麵,故而“河泥夾”閉合時,“梨果”有中空的內腔。為控製“河泥夾”的開合,兩爿夾片都各自捆綁了一根粗長的竹竿。罱河泥時常兩人(也有獨自一人進行的)搭檔,其中一人負責船的劃動和作業時的固定。撐船到河中央後,另一人則罱泥作業,兩手握持竹竿,撐開“河泥夾”入水,並用力直插(為增加兩夾口的強度,通常在兩爿夾片的端部鑲有金屬薄片)至河底的淤泥層裏去夾進淤泥,然後兩手努力夾緊竹竿閉合“河泥夾”,將內腔的淤泥包容住,一把把地向上提拉出水,在船艙上方,鬆開閉合的“河泥夾”,瀉卸內腔裏的淤泥。罱河泥的人為能利索地用力作業,都穿著單薄,避免臃腫,即使西北風淩厲的數九寒天,上身至多是一內一外兩件單衣套加一件棉背心了事。在當年罱河泥積肥的,大多是數一數二的身強力壯的男勞力,但他們在作業後往往感到腰酸背痛,罱河泥的勞動強度之大可見一斑。然而挖泥的成效實在難步今日機械挖泥的後塵,當年一天所罱的滿船艙的河泥,不過是今天的挖泥機掏挖數兜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