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輯 我的現代生活 桂池村識古橋(1 / 1)

第三輯 我的現代生活 桂池村識古橋

我曾經與友人結伴,在秋冬季節慕名去北侖春曉鎮昆亭的桂池村,見識村內的一座古橋——被北侖區文物保護委員會在2010年公布為新增添的十處區級文保點之一的古橋。

桂池村坐落在北侖區南端的一片崇山峻嶺中,我同友人從柴橋汽車站乘上709路公交車,十幾分鍾後,車就行進在一片崇山峻嶺間的平直硬化的路麵上,鬱鬱蔥蔥的山景迎向我們又快速地後退。這就是昔日人們曾號稱的“昆亭大嶺”地段,是當年昆亭人去“小寧波”柴橋街的一道“坎”,翻山越嶺的跋涉,甚是艱辛和勞苦。後來雖通了盤山公路,但汽車“喘著粗氣”爬行在坑坑窪窪、迂回曲折的路麵上的神態,又讓人生出諸多無奈。而今曆史車輪的前進讓這條嶺成了通途,撫今追昔讓人不勝嗟歎。

汽車穿過一條幽深的隧道來到了昆亭的菜市場停靠站,我們經車上的當地居民的熱情指引,下車沿公路徒步往春曉方向前進200米左右,見到了在西側一片莽莽蒼蒼的山岡俯瞰下、一座橫臥山澗的南北走向的石梁橋,橋長約12米,橋麵寬3米,兩側有約長1.5米、寬0.4米、厚0.15米的條石分段砌成的護欄,每側間以七個護欄石柱,在間隔的石柱頂端尚存有不同程度殘缺的柱頭,個別柱頭上的石獅依稀可辨。兩側護欄對稱設置。護欄北端的抱鼓石尚保存完整,風格雄健。石橋滄桑的外表似在向我們展示它悠遠的曆史。

因是枯水期,澗底僅存一小股水流,橋腳裸露。我們下到澗底,酣暢淋漓地近距離參觀。橋有“三墩二孔”,中孔較寬,約為4米,兩側各3米有餘,橋墩高3.7米左右,與澗同深,寬同橋麵,墩厚約0.7米,從上至下係13層條石壘砌成。其間的每塊條石,厚度在0.22米~0.25米上下,長度參差不一,從最長的3米至最短的0.8米,錯雜排列。橋墩在上遊方向的立麵上,自基座而上砌築有化解水流衝擊力的“弓形”截麵的“迎水石”,“迎水石”的高、寬、厚分別約2.2米、0.5米、0.2米。橋墩上橫向砌擱了五塊既擔當“梁”,又成橋麵的淺紅色的條石,每塊的長、寬、高分別約5米、0.5米、0.28米。整座橋縱橫分明,一氣貫通,簡樸中現穩健。綜觀古橋的用料與建築,我們慨歎先人的勤勞與智慧。不難想見,在科技不發達的當年,在這般崇山峻嶺包裹中,與外界幾近隔絕的閉塞的山鄉,要建造這樣一座石橋,該是多麼的艱難和不易。

我們的觀摩考察,吸引來不少絡繹而至的當地老年居民。一位古稀之年的劉誌旺老者介紹,橋下的這條山澗名稱“大溪坑”,“大溪坑”的水是從上麵叫“漏水嶴”的高山岡上奔瀉而來的,雨水季節,洶湧的山洪滿溢,阻斷溪坑兩邊人的交通,因此族居於此的劉姓民眾集資建造了這座石橋。聽老一輩人說,先祖是宋朝年間來昆亭定居的,故推斷成橋的曆史有800多年了。並說:“這座橋很吉利,好幾次有人從橋上墜落都無大礙,因此起名‘攔瑞橋’。”

在旁的花甲之年的劉明曙老人補充說:“我隻知道這是座古橋,實際成橋年代,我是說不出‘子醜寅卯’來的。”但對於山洪來時的“大溪坑”的水位之高,他是記憶猶新:“有一年,人站橋上,隔著護欄,倒身彎腰就能從溪坑裏提上一桶水來。”明曙老人讚同橋“吉瑞”的說辭,但不認同橋名,他借我們的筆在自己右掌心寫下了“瀾瑞橋”三個字讓我們觀看。

兩位老人又不約而同地指著剛蹣跚而至的一位清臒老者介紹說:“好了,你們還是問我們這塊地方的老壽星,他的名字叫劉聖德,今年已94歲了。”

劉老雖年高,但思路清晰,他肯定了劉明曙的“瀾瑞橋”名稱。關於建橋年代,他引證自己的一個夥伴在早年的回憶,這位夥伴的父親曾於青少年時參與造橋,按兩代人的年齡推斷,“瀾瑞橋”當在距今150年內建造。據此,我們推斷,建橋大約在清代鹹豐至同治年間(1851~1874年)。

在參觀古橋的同時,我們瞻仰了北麵橋堍路基下的一口由磚塊砌成的、邊沿高出地麵5厘米的水潭,潭麵積20平方米上下,麵向“大溪坑”的潭邊上立有一石碑,碑曰“照池古井”,上載:“照池潭始於明朝,後為飲水之源,於宣統二年八月改井,今年旱情嚴重,政府撥款修建。2003年8月。”“照池古井”應為村莊在當年的重要水源,此村形成既為明代,古橋的成橋年代當不會早於明代。對於橋名,“攔瑞橋”抑或“瀾瑞橋”,無非寄托了人們的一種美好祈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