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輯 我的現代生活 社區越劇大家唱(1 / 1)

第三輯 我的現代生活 社區越劇大家唱

寧波人稱越劇為紹興戲,在五六十歲以上的我們這一代人中,許多人是紹興戲的忠實追隨者,令人高興的是,現今這些忠實的信徒們有了活動之地。每至傍晚,他(她)們都會自發地趕往活動中心,到隔周一次的“越劇大家唱”現場去過把癮,能唱的登台一展“戲喉”,唱一唱喜愛的曲目,而像我這樣不會唱卻喜歡聽的,則到現場飽享耳福。

在活動中心的大院內,盎然的春意感染著大家,兩棵大樟樹宛如院子的華蓋,在燈光映照下,把滿天翠綠灑向院子。每一個進院子的人觸目見到的是正麵牆上濃墨重彩的大幅廣告畫,“越劇大家唱”的字眼映入眼簾,讓到場的每個人都倍感親切。

深受我們這一代人喜愛的越劇,音韻柔和、細膩,不少人在休閑時都會隨口哼上幾句,而會拉二胡、彈琵琶、撥三弦的,不但喜歡獨自在花前月下奏上一曲,更願聚三兩同好,像現今時興的“英語角”那樣集成“合奏角”,盡心合奏,享受誌趣相投之樂。“越劇大家唱”正是順應了人們的傳統愛好。

在“越劇大家唱”的畫幅下方,是演唱者表演的舞台。按傳統習慣需搭起高聳的戲台,而今和平時一樣,“無台”反而讓站到這個場地演唱的人少了些許“登台”的別扭,多了一份平和。麵對拉二胡、撥三弦、彈揚琴、敲鼓板的樂器伴奏者和在場的觀眾,演唱的人更顯從容和自若,因為這些人都是自己的家人、朋友、鄰居或是經常照麵的並不生疏的老麵孔。在這些人的眼神中放射出的是對演唱者的讚許、鼓勵和期待,所有演唱者盡可憑己喜好,任意演唱熟悉的曲目,隻要演唱前向伴奏者們點報一聲,《白蛇傳》的“斷橋”、《梁祝》的“十八相送”、《五女拜壽》的“祝壽”等,即刻絲弦齊奏出導引的曲調,演唱者漸入意境,興之所至,盡情發揮。

無論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抑或是融入本地的外來者,上台演唱一展歌喉,白天的勞累,工作的艱辛,盡在放鬆身心中消融;欣賞者則不時與聲情並茂的演唱者共鳴,並且不忘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努力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而如我這樣不折不扣的觀賞者,則使自己的身心盡情沉浸在演唱氛圍中,為度過又一個健康、愉快的周末而深感快樂和知足。樓上小王的一曲“斷橋”,引來了聽眾們的叫好聲,但大家意猶未盡,歡迎再來一曲“十八相送”,誰來配對同台演唱呢?“我來配唱!”小王樓上的鄰居小吳出人意料地“挺身而出”。小王先是愣了一下,繼而高興地答道:“好!”隨之字正腔圓的“十八相送”的對唱曲音就飛入了聽眾們的耳朵。本是上下樓層鄰居的小王和小吳,曾因“樓上晾的濕衣滴濕樓下攤曬的被子”發生口角,憋氣相見似陌路人,倆人都愛唱越劇,但一方“卡拉OK”時,另一方如在家,也必“卡拉OK”。一方音量開得比對方高,被壓的一方不甘示弱,調高音量抗衡。音量競賽使得我們這些左鄰右舍不是在“藝術享受”,而是遭噪音紛擾苦不堪言。在“越劇大家唱”現場,小王和小吳都給人以美的享受,不但是她倆出色的演唱,更有她倆流露出的純真笑容。演唱結束後,在眾人熱烈的掌聲中,雙雙牽手鞠躬,謙和下場。還有人唱《碧玉簪》:“阿林是我手心肉,媳婦大娘儂是我個手背肉,手心手背都是肉……”這是我們小區的張阿姨,平日裏見到她總是耷拉著臉,以為這是個“難侍候的角色”,常敬而遠之,不料唱口一開,竟是個風趣、熱愛生活的人。

“越劇大家唱”令我豁然領悟,人與人之間產生隔閡主要是缺乏溝通,要使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其實很簡單,隻需有經常、及時和必要的溝通。我覺得社區舉辦這樣的“越劇大家唱”,實在是一件功德無量的大好事,通過活動增進家庭和睦、鄰裏和諧、社區安寧,使和諧之花盛開在社會的角角落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