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輯 我的現代生活 一張準考證
為了留念,我珍藏著一張24年前的準考證,這是1985年報考浙江廣播電視大學文科專業招生考試的準考證,當年考試點設在浙江電大的鎮海工作站——鎮海縣教師進修學校內。在受教育程度與以往不可同日而語的今天,不少人對此會嗤之以鼻,顯露出鄙夷不屑的神情:報考的是電大專科,還是業餘班,即使錄取又有什麼了不起,區區這麼一張準考證竟冠以“珍藏”之謂——故弄玄虛!然而又有誰能體察此中的隱情呢?
這張準考證其實承載著當年自己多年的心願將有機會實現的欣喜心情。在報考電大的19年前,我曾有過一次遺憾終生的機會。那是在1966年距我高中畢業進鎮農機修配製造廠做學徒將近9個月的時候,滿心企望經過努力工作和數年業餘的刻苦學習,向機械工程師的奮鬥目標攀登,即考取浙江大學五年函授製的“機械設計與製造專業”,將學習、實踐、進而指導實踐的過程視為實現自己奮鬥目標的有效的希望之途。當時的企業鼎力支持我的意願,在上報材料中不但熱情推薦,而且完美無缺地評述了我的個人表現。彼時,我心中的小算盤已撥到了“十三檔”:首先是滿懷希望,出校門不久,若經過係統的複習,知識的記憶恢複快,錄取把握大,心理壓力小;其次是區區的五年時間隻是人生長河中的彈指一揮間,按工廠裏“三年學徒,四年半掌”的習俗,在函授畢業的彼時,我既是廠裏的大學生,更是工廠裏認可的老師傅,實現自己的奮鬥目標當指日可待。該專業需考試數學、政治、物理三科,因此,我在報考後的業餘時間,幾乎全耗在了刻苦複習與梳理高中時期曾學過的這三門科目的知識中,誌在必得。
當年的考試日期是6月19日的上午和下午,寧波地區規定的就近考點,是寧波市崔衙街52號的職工業餘學校內。為便於應考,在考前一天的6月18日的傍晚,我躊躇滿誌地住進了與崔衙街隔街相望的東門口的“濱江旅社”內。誰曾想,次日早晨,我剛精神抖擻地走出旅社,馬路上的高音喇叭播送出的“因‘文化大革命’開始,全國高校的所有招生考試一律暫停”的驚人消息撲入耳中,刹那,我驚呆了,襲人的通體寒意宛如身入幽深莫測、痛徹髒腑的冰水中。
“文化大革命”中,原來的廠領導“靠邊”了,由廠革命委員會領導全廠的“抓革命促生產”,在一次次口誅筆伐“白專道路”中,我擱置了曾經的雄心壯誌。
十年“文化大革命”結束後,我從技術性的工作崗位調離,從事了行政事務性工作。幾年的工作實踐,我深感已有的知識貧乏,在全國百廢俱興、高等教育蓬勃發展時,為有利於本職工作,再次引發了我曾經泯滅的心願。在1965年未能如願參加浙江大學函授考試的19年後,在企業的支持下,我報考了沒有圍牆的大學——廣播電視大學浙江電大的文科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