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色線條裏的不老漁港(1 / 2)

墨色線條裏的不老漁港

藍湖先生的《漁港記憶》本色取名,翻開來,是作於六十年代的素描寫生以及木刻、水彩等,全數以石浦港為對象,名副其實的漁港記憶。

即使是本地人,對藍湖這名字也覺陌生,是藏得極深的筆名吧,其實本名我也未必有多熟悉。當翻開《漁港記憶》,首頁就看到年輕的畫者,是照片,攝於 1963年3月26日,地點在東門島,掛著畫夾正在寫生,一群少年將他圍得緊緊的。

時隔近五十年的黑白照,代表著已經泛黃的時代,從今日看過去色澤慣常的柔和、純淨,仿佛蒙上淡淡傷感的美好時光。他的白色衣服鮮明地浮現在灰色的背景裏,濃密的可能在當時略嫌長的黑發襯著年輕的臉龐,青春的活力和光華都在其上,沉靜專注的神情流露出自信以及意氣風發。整個畫麵看上去,恍如一段佳話。一個藝術青年在他的殿堂裏,想自己更容易從這裏開始認識他。

《漁港記憶》共收了作者的一百三十多幅作品,其中絕大部分為速寫,這也是我最喜歡的。因為似曾相識,所以親切,又因往者不可追,心生懷念。

從時間來看,收在集子裏的速寫畫作集中在 1963年的 3月前後,正當漁港的春汛期間,處於動人的狀態。水還寒著,風依然冷,漁港氣息中特有的魚腥味保持著清新,可是春天畢竟是來了,特別在午間,晴空灑下的陽光裏有充足的暖意。陽光普照陸地,同時在海麵上跳蕩,溫暖了所有的生命。洄遊而至的魚群,它們擁擠,叫喚,循著洋流和宿命般的記憶到來。

漁船緊隨其後。都是木帆船。

它們早已駛離了眼前的年代,連同那些蜂擁而至的魚群,穿著籠褲、栲衫的漁人。

但他們將影像留在了《漁港記憶》裏。

那一年,藍湖先生 22歲。這麼年輕,從畫裏也看得出來。

漁港的動感是與生俱來的,屬於生命的原動力。風雲變色,潮流湧動,船隻進出,魚貨裝卸,客旅南來北往。描繪漁港絕非一般的靜物寫生,除了生活與藝術功底的積累,留下漁港稍縱即逝的某一表情,需要眼光銳利清朗,手腕堅定有力,需要激情飛揚,需要綱舉目張,我為主宰,絕無頓挫,毫不遲疑。

畫作裏有很多是以船為主體的,成雙或成群,大捕船、小舢板,泊在海麵亦有擱上岸的,有船頭朝裏的,露出一側的船眼睛,從哪個方向看,都有副頑皮相甚或睥睨人群的架勢。船屁股對著人的,底見圓上見方,寬大之相,好不體麵。若是船腹對人,富有張力的一條條弧線,勾勒出飽滿的凸麵,似鼓出一條條肌肉,表的是決心和力量。

一條船是一個世界,零零碎碎很多。近景中的船,幹脆利落地將其擺布而不被其擺布,我相信其中有年輕人的簡潔法則,接近於戰術上的藐視。遠景中,船有許多的桅杆與帆、索,一般人看來極其零亂,偏偏船就能在一身零亂中乘風破浪,可見畫者同樣擁有這種奇妙的決斷與協調,單用線條就能處理得妥帖而非糾纏,才會各司其職,各安其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