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記海棠開後(2 / 2)

李清照和丫鬟,各倒了滿滿一杯酒。端起,幹了;再各倒一杯,再端起,再幹了……

多喝點吧,這是家鄉的味道,這是久別的親情,一醉解千愁。再輕輕地哼幾聲家鄉的小曲,哪怕不成曲調,也是那麼入耳,那麼入心,和這酒,一樣暖。家,卻又在這酒裏,慢慢化成全身的痛。

夜很深了,酒壺也空了,在桌上倒著,似是醉了。青燈燈火閃爍,也像是有倦意了。四周萬籟俱寂。

這時刻,塵世間,她卻醒著,想她的北方,回望著黃河岸邊的都城,回望著百脈泉邊的村莊。那海棠再無處問肥瘦,那藕池再無船驚鷗鷺。那位大相國寺裏賣古玩的大爺,也不知道流落到了何方。還有那青州的姐妹呢,那年兵荒馬亂中,沒來得及多說句話就離開了。總以為很快就能相見,卻不想這一遠再遠,再沒有了彼此的消息。

那水已斷,那路已荒。無處可買舟,無處乘車馬。遠方和更遠的人,望著一樣的天涯。

生命中的諸多美好,卻成了最痛的寂寞,最深的孤獨。

回憶,很美很美,卻是心中拔不掉的刺,是永遠回不了家的路。一入夢,是寬寬的坦途;一醒來,就是陡峭的斷崖。

燈影搖搖晃晃,時光明明滅滅。活著的人,在明處掙紮;死了的人,是滅處的灰燼。世道可是輪回,世道可有輪回?若如此,美好卻為何總是那麼匆匆,苦難卻是這樣漫長得毫無涯際?

這一切,真是讓人無法承受,想想也無人可以擔當。這愁,足可以令人斷腸了,哪知道一聲,更讓人心碎了。

這是李清照的夜,是無夢的夜,隻把燈光熬成黎明。

不知過了多久,丫鬟醒來,見李清照伏在床案睡著了,她悄悄地撥旺了爐火。

一縷香味驚醒了李清照。那味道太親切,那是好多年沒有聞到的味道。其實,李清照並沒有睡著,隻是在半睡半醒間,這香味讓她徹底地醒來。那是家鄉的香味,是老丫鬟做的幾個家鄉菜。這讓李清照一下子打起了精神,昨夜的愁苦轉瞬間消散了。

這是許多年來,最可口可心的一頓餐食。

臨安城是不能再逛了,那裏有太多的傷悲。李清照和丫鬟商定,去好好看一下西湖。這水,她也沒有好好地看過。本來是應該早早就去的,那裏,畢竟有她前輩的蘇堤和蘇堤上密密的楊柳。柳樹,是南方少見而北方大量栽種的樹木。柳樹,是可以抒情的,也是可以寄情的。不是有那陸遊的詩句“柳暗花明又一村”嗎?也許往那柳蔭裏一走,日子就會好起來,國運就會好起來。

丫鬟也重重地點了點頭。

苦難中的人們,更需要一個美好的寄托,一個美好的祈願。因為實在無路可走,這,似乎就是他們最寄予厚望的路了。

西湖水還在,也有碧波; 蘇堤還在,也有煙柳。可李清照一點兒也高興不起來。那光影中,那綠蔭裏,透著的是一種寂寥,是一種暮氣沉沉的味道。

偶然有一艘畫舫駛來,上麵都是官宦模樣的人,抑或是油頭粉麵的紈絝子弟,身邊亦有歌伎搖曳著身姿,唱些香曲豔調。這讓李清照心裏更不舒服,她不覺就想起了唐人杜牧的那首《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那燈紅酒綠唱不盡的金陵已經淪陷。誰又能保證明日的西湖水,不會成今日的秦淮河岸呢?

一個無誌的君王,一個無望的國家,真是讓人傷心欲絕。

曾經被無數文人墨客歌之讚之詠之歎之的大美西湖,卻從來沒在李清照的文字裏生出一段甚至一句的喜悅。

水邊出生、水邊成長的李清照,何以不愛西湖呢?對有家心更有國心的李清照來說,這水,是她的一湖憂愁,一湖憂患,一湖向北而泣的淚水。

李清照和西湖,是錯的時間裏錯的相遇,兩兩相望,兩兩生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