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奇怪呀。”郝搖旗罵道:“這幫大傻13,以前不是最恨關外的韃子嘛,怎麼現在倒像是見了親爹一樣。”
錢孫愛說道:“我猜他們一定是把吳三桂當成是明朝的大忠臣,以為他隻是向韃子借兵,來恢複大明朝的江山,所以才會有這樣的舉動。這也難怪,曆史上這樣的事情多有發生,安史之亂時期,唐朝就是借了回紇的兵力來平叛的。”
陳永福拍手道:“別說是這些粗人和老百姓了,我們太原城內有一個深孚眾望的老學究傅青主,在整個山西素有威望,就連他也認為吳三桂是大明朝的忠臣,而韃子入關是仗義之舉,每天都在向老百姓們做反動宣傳。很多學子都受了他的影響,對韃子頂禮膜拜。”
“對於河南的局勢皇上有什麼安排?”
“暫時沒有安排,隻是派宋獻策軍事回長安和劉宗敏大將軍會和,希望能夠集結三十萬人馬,速速殺入河南。可是,最近河南方麵又傳來了壞消息,大明朝的降將徐州總兵董學禮占據了商丘、碭山,也投降了韃子。人家兵不血刃,席卷了河南三分之一的土地,目前也隻剩下懷慶府、洛陽沒有陷落,所以即便有三十萬大軍到來,形勢也不容樂觀。”
“要守關中必守河南,要守河南必守洛陽,要守洛陽,必守懷慶,這個懷慶府目前還真是勝負的關鍵所在了。”錢孫愛心裏暗歎李自成不如劉邦,每天撤退個屁呀,兵力不足你就撤退,劉邦怎麼不退,因為他知道他沒退路,一退就完蛋。
正說著話忽然有傳事小校報告,說是李過將軍有塘報到來,讓他派人傳到位於平陽的皇帝行在。陳永福打開一看頓時大吃一驚,驚叫道:“天亡大順也!”
“出了什麼事兒?”
陳永福說道:“明朝降將唐同在山海關兵敗之後,跑到了山東,現在忽然帶著殘兵敗將跑到了晉西北的保德、府穀一代,聲稱要拱衛延安,阻止韃子過河,其實分明就是要夾攻李過將軍呀,如何是好。”
錢孫愛擔心李過,急切的說:“可是從關中出兵支援李大哥。”
“無兵可派,就算是有,皇上答應過我,會先救河南和太原,絕對不會派到那裏去的。”陳永福說道。
郝搖旗說:“總管吳汝義不是一向自稱為蕭何嘛,他怎麼不去征兵呢?”
陳永福說:“郝將軍這些日子不在,你可不知道關中發生的事兒,本來這些年那裏就在鬧饑荒,吳汝義在那裏拚命地征糧、征兵,導致糧價飛漲,勞力奇缺,田見秀將軍已經報告過,說是小麥每鬥漲到二兩四錢銀子,大米二兩六錢銀子(折合人民幣一千多塊的樣子),再次出現了人吃人的情況,到哪裏去征兵啊。”
錢孫愛冷笑道:“吳汝義無能之輩,怎麼能跟蕭何相提並論。”
陳永福道:“正是。但皇上仍然下令,不許停止征收壯丁和糧食,這也是沒辦法,導致好多老百姓都跑到山裏躲起來了。”
這些事兒堆在一起別說是李自成方寸亂矣,就連錢孫愛這個局外人都差點跟著一起亂了。他想,這種局麵,就好像是下圍棋陷入了一個死局,無論你走哪一步,都會丟卒棄子,傷筋動骨,除非憑空冒出十萬天兵,否則絕對無法挽回了。
當然若是李自成大發神威,在主力戰場上消滅清廷的主力軍團,那麼表麵看來一片沸水的山西和河南立即就會平靜下來,所有的人也就都不鬧了。可是他必須既往不咎,才能一勞永逸。
錢孫愛畢竟不是明朝人,也不是北方人,他不知道英明神武的李自成先生是如何的落到了這樣被天下人拋棄的地步,他隻知道這跟他對待崇禎和官吏的態度有關係,但這應該不是最主要的。
於是錢孫愛問道:“陳將軍,我雖然是劉宗敏大哥的兄弟,皇上的臣子,但是這些年一直都潛伏在滿洲,對於中原的事情不甚了解,就你而言,你覺得皇上為何會落到這般田地。當初他們痛恨大明,現在為什麼又思念大明呢?”
陳永福突然警惕:“這,我們做臣子的怎麼好在背後議論皇帝。”
錢孫愛說道:“我們相處的時間不長,但將軍素有忠義之名,我也是深深佩服的。眼下這種局勢,咱們需要的是刮骨療毒,而不是諱疾忌醫,我既然回來了,早晚要麵見皇上,力陳時弊,將軍若是有什麼感觸,一定要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