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甕中殲敵(1 / 2)

就在倭寇像中了嗜血咒般撲向中軍大營時,戚家軍中一身披戰甲腳蹬高頭大馬的大將趕來應援,隻聽他一聲大喝:“戚繼光在此,爾等倭寇速速引頸就死!”其聲若洪鍾霹靂,蓋過了所有的廝殺聲。

眾倭寇吃那一驚,循聲望去時,隻見戚繼光立馬橫戟,如鐵塔山嶽般出現倭寇身後,而就在此時戚家軍寨門已關閉,近五百名士卒擺開鴛鴦陣把守寨門,望去如鐵牆銅城,密不透風。

眾倭寇知是大事不妙,但見戚繼光出現仍嚎叫著拋下親衛兵往戚繼光衝去。一大隊手持三眼火銃的戚家軍出現在戚繼光身前,站成長長的一列,舉銃對準衝來的倭寇就射,射完後退後兩步裝膛補充彈丸另一隊士兵補上前瞄準射擊。三眼銃乃是明朝神機營發明的火器能連續發射三顆彈丸,射程達百步以上。戚繼光將火銃兵分三隊,輪流列陣射擊,久經訓練的火銃兵已能持續發射不中斷。這下可慘了倭寇,衝在前麵的倭寇成了靶子,一排排慘叫著倒地。

戚繼光大喝道:“擺陣!”立時戚家軍步卒在其所在軍官前擺開鴛鴦陣。左軍統領申屠元領左軍往倭寇右邊拉開長線包抄,右軍統領陸子錚則領右軍拉長陣線往敵軍左邊包抄,中軍統領張固安則領中軍越過火銃隊列陣阻擊倭寇正麵衝擊。不多時,訓練有素的戚家軍已經列開鴛鴦陣將倭寇團團圍住。

在戚家軍出現以前,在明軍的軍隊中受到重視的是個人的武藝,能把武器揮舞如飛的士兵是大眾心目中的英雄好漢。各地的拳師、打手、鹽梟以至和尚和苗人都被招聘入伍。等到他們被有組織的倭寇屢屢擊潰以後,當局者才覺悟到一次戰鬥的成敗並非完全決定於個人武藝。戚繼光在訓練這支新軍的時候,除了要求士兵嫻熟技術以外,就充分注意到了小部隊中各種武器的協同配合,每一個步兵班同時配置長兵器和短兵器。在接戰的時候,全長十二尺有餘的長槍是有效的攻擊武器,它的局限性則是必須和敵人保持相當的距離。如果不能刺中敵人而讓他進入槍杆的距離之內,則這一武器立即等於廢物。所以,戚繼光對一個步兵班作了如下的配置:隊長一名、夥夫一名,戰士十名。這十名戰士有四名手操長槍作為攻擊的主力。其前麵又有四名士兵:右方的士兵持大型的長方五角形藤牌,左方的士兵持小型的圓形藤牌,都以藤條製成。之後則有兩名士兵手執“狼筅”(即連枝帶葉的大毛竹,長一丈三尺左右)。長槍手之後,則有兩名士兵攜帶“镋鈀”。“镋鈀”為山字形,鐵製,長七八尺,頂端的凹下處放置火箭,即係有爆仗的箭,點燃後可以直衝敵陣。這種的配置由於左右對稱而名為“鴛鴦陣”。右邊持方形藤牌的士兵,其主要的任務在於保持既得的位置,穩定本隊的陣腳。左邊持圓形藤牌的士兵,則要匍匐前進,並在牌後擲出標槍,引誘敵兵離開有利的防禦的位置。引誘如果成功,後麵的兩個士兵則以狼筅把敵人掃倒於地,然後讓手持長槍的夥伴一躍而上把敵人刺死戳傷。最後兩個手持銳把的士兵則負責保護本隊的後方,警戒側翼,必要時還可以支援前麵的夥伴,構成第二線的攻擊力量。可以明顯地看出,這一個十二人的步兵班乃是一個有機的集體,預定的戰術取得成功,全靠各個士兵分工合作,很少有個人突出的機會。正由於如此,主將戚繼光才不憚其煩地再三申明全隊人員密切配合的重要性,並以一體賞罰來作紀律上的保證。這種戰術規定當然也並非一成不變,在敵情和地形許可的時候,全隊可以一分為二,成為兩個橫隊和敵人拚殺;也可以把兩個镋鈀手照舊配置在後麵,前麵八個土兵排成橫列,長槍手則分列於藤牌手與狼筅手之間。,戚繼光所擬訂的戰術僅僅把火器的應用限製在有限的範圍內。他說:“火器為接敵之前用,不能倚為主要戰具。”在練兵的後期,他規定十二個人的步兵隊配備鳥銃兩枝,一局(相當於一連)的鳥銃手,必定要有一局的步兵“殺手”協同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