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做人品德(2 / 3)

樹欲靜,風不止;唯行孝,不能遲。

古黃香,能溫席;現代人,當學習。

孝父母,首心誠;言必尊,行必敬。

父母話,須恭聽;知其意,踐其行。

父母教,須靜聽;勿嫌煩,勿任性。

父母累,應分擔;家務活,主動幹。

父母病,心擔憂;及時治,好服侍。

父母老,易孤單;常問候,多陪伴。

父母日,應牢記;盡孝心,以慰藉。

父母好,力為具;使其悅,隨其意。

注釋:

樹欲靜,風不止:出自西漢《韓詩外傳》:“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意思是:樹想要靜止,風卻不停地刮動它,使其停不下來。比喻人子孝親要盡早,因為父母一天天變老或離去,這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因此人要及時行孝。

古黃香,能溫席:出自《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三:“……扇枕溫衾,也難報答萬一。”說漢代人黃香,九歲時懂得孝順長輩,冬天用身體為父母暖被,好讓父母溫暖就寢。

須靜聽:必須靜下心來,專心致誌地聽。

父母日:父母的生日。

父母好,力為具:出自《弟子規》:“親所好,力為具。”意思是:父母有哪些喜歡的東西,哪些愛好,要盡力予以滿足;父母有哪些願望,要想辦法幫助實現。

使其悅,隨其意:出自《禮記》:“孝子之養老也,樂其心不違其誌,樂其耳目,安其寢處。”意思是:讓父母心情快樂,達到滿意。

解讀: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任何事物都有其發展的客觀規律,在孝敬父母上也一樣。人一生中要辦的事情很多,有些可早可緩,但唯獨行孝不能忽視、延遲。因父母逐漸變老,一旦父母不在了,再想孝敬父母已經晚了。古代的黃香九歲時在冬季以身為父母暖被,孝敬父母。現代的子女在孝敬父母方麵,應該做得更好。孝敬父母,首先要心誠,並在一言一行中真正體現對父母的尊敬。對父母的話要恭敬聽取,並認真領會、踐行。對父母的教育要靜下心來專心致誌地聽,不要嫌父母嘮叨而不耐煩,甚至固執己見、任性。父母工作和操持家務累了,要主動做一些事情,盡量減輕父母的勞動、辛苦。父母有病時,容易為自己的身體擔憂,做兒女的應好生服侍,及時協助到醫院診治。父母年老時,容易產生孤獨感,應經常問候,常回家看看,好好陪伴。子女應記住父母的生日並為父母慶賀,從精神上給父母以慰藉。父母平日有什麼愛好和願望,應想辦法盡力做好,讓父母高興,隨其心意,讓其滿意。

父母想,子安康;家和睦,事業強。

不逾矩,走正道;親不憂,皆為孝。

父母過,諫使更;方法好,態度誠。

諫不入,暫且緩;待時機,複再諫。

父母逝,盡孝意;應簡樸,且合禮。

常懷念,思家訓;繼遺誌,傳德魂。

注釋:

不逾矩:出自《論語·為政》:“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指不越出規矩。

親不憂,皆為孝:子女的言行踐行道德,照顧好自己,不讓父母親擔憂,就是孝。

父母過,諫使更:引自《弟子規》“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指發現父母的過錯,應向父母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促使其改正。

諫不入,暫且緩;待時機,複再諫:如果父母一時想不通,接受不了子女的建議,那就暫時放一放、緩一緩,等待合適的時機再提出,以幫助他們改正自己的過失和錯誤。

解讀:

父母最大的心願,是希望子女身體健康,家庭和睦,工作順利,事業有成,遵守法律和規矩,走正路。作為子女,按照父母的心願努力做好,免除父母的牽掛和擔憂,就是對父母的孝敬。子女發現父母有什麼過錯需要改進時,應積極提出意見和建議,幫助父母改進,但要態度誠懇,注意方式方法。如果父母一時聽不進去,不能接受,那就暫時放一放、緩一緩,耐心等待,找合適的機會再提出。這也是對父母的孝敬。父母逝世,子女要盡到孝心,但後事辦理應遵循國家有關規定,做到既簡單樸實,又符合禮儀,使家人安心,逝者安息。子女及家人要經常懷念父母的恩情,銘記父母生前的教誨,繼承他們的遺誌,特別是要把父母優良的品德,一代一代傳下去。

3.誠信

愛他人,存誠心;既誠實,又守信。

外於信,內於誠;表裏一,人品正。

人無信,不可立;車無車兒,不可啟。

誠信者,首心正;思無邪,乃至誠。

凡出言,信為先;勿詐語,勿妄言。

留餘地,勿輕諾;言必信,行必果。

人世間,人言雜;善分析,識真假。

無根據,應慎言;勿輕信,勿亂傳。

彼說長,此說短;勿咬耳,勿傳言。

求知識,問不恥;勿虛偽,勿裝知。

無真才,南郭人;欺人者,無人信。

重實事,且求是;尚實幹,戒空談。

注釋:

人無信,不可立;車無車兒,不可啟:出自《論語·為政》:“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車兒,小車無車兒,其何以行之哉?”意思是:人要是不講信用或失去了信用,就不能立身於世,就像大車沒有車轅與車軛相連接的銷子而難以行走一樣。

思無邪:出自《詩經·魯頌》“思無邪”。孔子曾引用“思無邪”來評論《詩經》的內容純正。意思是:思想純正,沒有邪惡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