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是謝斌對關公理解,卻不是單單一個人物形象就能刻畫出來的。《三國演義》是謝斌讀的第一本小說,對關公的印象深的很,在讀到關公身死的時候就想過放下不讀了,隻是看到有關公顯靈,這才繼續讀下去。即便是這樣,後麵的情節讀著也沒什麼味道了。
在謝斌自己的感覺中,整部《三國演義》算十分的話,關公一個人就占了足足六分。當然,這隻是謝斌的感覺,算不得真,也沒必要計較。
可是關公在謝斌的心中,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單單一個簡單的人物造型怎麼能表達出關公的整體形象呢?
一個星期後,關公像出爐了。這次的關公像一改謝斌那種精雕細刻的刀法,沒有用圓雕,而是采用半圓雕,設有背景。
主題自然是關公,關公身量很足,幾乎與身後做背景的山巒齊高,造型沒什麼特殊的地方,單手持刀而立,一手輕輕捋著長須,身體挺拔,舉目遠望,似乎在回憶當年的變幻風雲。
而在關公身體兩旁的背景上,有著無數大大小小的人物,細細看去,有手持雙股劍的劉備,有策馬挺矛的張飛,也有被關羽打敗過的人物,如龐德顏良文醜等人。而如果細看的話,還能發現一些大小場景。
比如說有刮骨療傷,一個縮小版的關公麵色如常的下棋,一個老者在一旁給他做手術;還有單刀赴會,關公威風凜凜的立在一旁,東吳諸將則麵色驚慌的低頭不語;還有桃園結義,院子裏的桃花開的栩栩如生,劉關張三人跪拜在香案前焚香結義,諸如此類的場景,大大小小不下二十個,都是關公一生中的著名事件。
而這些場景和人物,全都栩栩如生,可是大小卻各不相同,重要的人物比如說張飛劉備兩人的身形就比較大,一眼可見,而一些不太著名的人物就比較小,有的甚至需要以放大鏡才能看到。
而那些大大小小的場景同樣如此,比如最著名的幾個,都是肉眼可見的,而那些不太重要的,則摻雜在幾個大的場景之中,以微雕的手法雕刻上去。
而如此一來,遠看有型,近看有人,細看還有景,還都布置的相當巧妙,多爾不雜,繁而不亂。
而關公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個伴侶赤兔馬,則是以二號形象出現在關公的身側,尺寸上僅次於關公,造型飛揚而神駿,與靜立的關公一前一後一動一靜配合的相當默契。當然,這是謝斌的布局足夠高明。
除了人物和場景之外,謝斌還在背景的兩端刻了兩行漆金行楷,“赤麵秉赤心,乘赤兔追風,馳騁時毋忘赤帝;青燈觀青史,仗青龍偃月,隱微處不愧青天”。
完工後,謝斌端詳著自己的作品,心裏也很滿意。為了雕刻這尊關公像,謝斌還特意把關羽一生經曆給記錄下來,精心挑選出那些場景,每個場景有幾個人物,各自什麼造型等等都刻畫的非常詳細。
這樣一來,整件作品的雖然看似造型簡單,可是細看之下,立體感卻非常強。使得這尊雕像帶著一種穿越時空後回顧曆史的滄桑感,讓關二爺的形象一下子生動起來。
關二爺昂首站立,鳳目半睜,既沒有赫赫的聲勢,也沒有欲揚先抑的威風,就像一個普通人那樣靜靜的站著。可越是這樣,卻越覺得不簡單,尤其是那些以其他人物和場景做的背景,讓眼前的這尊關公像,給人以一種看透世事紅塵的出塵感。
看著這尊關公像,謝斌滿意的點點頭,尋思著這也能當作是鎮店之寶,不過這是絕對不賣的,出多少錢也不賣的那種。因為這尺寸本來就是按照一品鑒的規格來打造的。
不過要是沒人提醒,一般人估計也不會注意到這尊關公像的特異之處,尤其是在一品鑒裏,這木雕實在是太不出彩了。當然,如果碰上行家那就難說了,畢竟黃花梨木還是比較獨特的,在行家眼裏就跟那些翡翠一樣惹眼。
謝斌將這件關公像請到一品鑒的時候,鄒欣彤就沒能看出這尊關公像的特別之處,畢竟她不是玩這個的。“謝斌,你怎麼弄了個木頭的,要敬關二爺,怎麼也得弄點好料子吧?哪怕沒有玻璃種的料子,就是冰種或者糯種的也可以啊,看你小氣的,小心關二爺一生氣不保佑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