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第七章:洋人的論文(2 / 2)

龍張的師兄和洋朋友隻說來龍溪村采集民間故事,避免了麻煩的申請手續和不必要的猜疑,於是龍溪村出現了兩隊考察隊,一隊是省電視台的電視散文拍攝組,一隊是龍張的師兄他們。龍張既做電視散文組的群眾演員,也跟師兄他們帶路。師兄和老外不停地記錄故事時,龍張在旁邊忙著倒茶。龍張並不喜歡文化研究,隻想盡快成為龐大的公務員隊伍的一員,成為被人前呼後擁的權勢者。

能被上麵來的人采訪,龍科覺得光榮,但不是本家族的人來執筆,龍科始終有種配角感,心裏老是哀歎後輩們不爭氣。

龍科曾問鄉親們配合得怎麼樣,龍張的師兄說村民們好像不太感興趣他們的采訪,個別人甚至說那些陳穀子爛芝麻的事還有什麼意思,不如叫上麵多撥點款少收點錢,少貪點。龍張師兄苦笑說那哪是他們能辦得到的?

龍張師兄的采風活動進行了半年,論文的雛形就出來了。龍科問可否說個大意給他聽聽。兩個采風者也正希望能得到龍科這樣的活化石的指教。

聽完龍張師兄和老外的論文大綱,龍科歎了一氣,說怪不得中國的文科生還要出國進修。龍張驚奇道:

“太公,你真是太厲害了,我師兄正想出國留學呢。”

龍科問龍張:

“你就沒寫下一點什麼嗎?”

“人各有誌,我隻注重實際。”龍張說。

“所以你寧願鞍前馬後地為人家斟茶倒水?”龍科嘲諷道。

龍張臉紅著低了頭。

龍張師兄的論文標題是《龍溪民間故事中的美學意義》,大意說龍溪鄉富於政治、思想、倫理和文化內涵的傳奇故事正是中國優秀文明的縮影,是中華文明優於西洋文明的明證。老外的論文標題是《祠堂—中國曾經的紐帶和聖壇,未來的參考》,大意說中國最純正而傳統的政治文化、哲學思考和倫理文明往往存留於民間的祠堂裏,遺憾的是一揮動經濟的指揮棒後,人們都朝錢眼裏鑽了。很多村民都將城市風向當做了追逐的目標。不過也難怪百姓,中國自古就不乏優秀而健康的思想,但曆代統治者都隻從自身私利出發,嚴於律民而寬於待己,使得百姓讀跟著學精了,不再相信朝廷和思想家們的大道理,隻在乎小團體和個人利益。中國古代先哲曾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但自始至終,最輕的還是民。又曾說德才並舉,但事實上卻是有後台的人才容易找到好工作並快速地得到提升,所以百姓都說幹什麼都比普通小民好。每次改朝換代,新政府都會有一通看起來不錯的新道理,卻因為專製,結果是政府最先脫離群眾。有些新政府也確實政綱不錯,卻對傳統來了個徹底的否定,使民族的腳步出現了斷裂,使民眾無所適從。中國曆代的建設有點象急躁的猴子扳包穀,每個包穀隻吃一點就丟掉,結果是什麼也沒吃出名堂來。政府一再讓人迷茫、失信甚至寒心,百姓隻好看重自己的眼前利益。歐美的經濟固然發達,製度也先進,法治也深入人心,卻忽視了情義,結果人們相互冷漠,國家的和諧度不高,不利於民族凝聚力的提高。如果用房子的骨架來比方,金錢隻是腐蝕劑,不是膠水。如果政治、經濟和法治高度文明之餘,再滲入中國式倫理的優秀部分,不僅能消除貧窮和不公,更能使世界人民有和諧大家庭似的歸宿感和幸福感。

回味著龍張的師兄及洋人朋友的論文大意到祠堂裏沉思的龍科越發羞愧於土生土長的龍溪人竟然不能書寫自己的曆史。他甚至聽到了祖先的責罵,沒敢多看祠堂裏供奉著的祖先龍直的畫像。龍直曾是朝廷的史官,因秉筆直書朝廷的言行而被殺頭,贏得了後人的尊敬。

在祠堂裏呆不到十分鍾,龍科又低下頭讓兒子龍當推他回家。

龍民的兒子高和終於帶來了點好消息,說要到龍溪村來搞點投資,否則於心不安。龍科緊鎖已久的臉上總算又掠過一陣夕陽般的光亮,心想龍溪村直起腰的日子該再次來臨了吧。

回大陸前,弟妹們就提醒高和,說大陸的官風和民風都已令人不放心,不如捐點錢聊表赤子之心就行了,不必親自去投資。去投資一定會碰著大陸複雜而腐敗的人際關係和官方遊戲,到頭來賠了大錢又傷心。

高和要弟妹們相信求變求好的人始終是多數,說:

“也許母親隻希望我們為故鄉多做點有意義的事而已。對赤子來說,最有意義的莫過於讓鄉親們的日子一代又一代地好下去。”

鄉親們都在拭目以待高和的投資。(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