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為什麼擺事實、講道理的說服方式總是失敗?說服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出了一個常常被人們忽視的答案。

簡言之,讓人們做出決定的並不是信息本身,而是這些信息呈現的背景或情境。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是有史以來信息超量最嚴重、各種刺激最為飽和的時期。在匆忙的生活中,時間總是不夠用,各種事情都在爭相搶占注意力,人們實在沒有精力去充分地思考每一條信息。信息出現的背景和心理情境漸漸變成了決定影響力是否見效的核心要素。因此,如果你希望大幅提升影響力和說服力,你不僅可以通過擺事實、講道理(或教育他們)的方法來促使他們改變行為,也可以對常用的影響策略做一些簡單的、小小的調整,把你要說的信息跟對方內心深處的動機關聯起來。在“如何傳達信息”這個問題上,對措辭、時機、背景或情境設定做一些小小的調整,就能戲劇性地改變對方“認同信息並依言行動”的程度。

身為研究“影響與說服”的理論與實踐的行為科學家,我們常常感到驚異有加:隻需對要傳達的信息做一點兒非常不起眼的改變,竟然就能帶來那麼顯著的成效,而且,這些改變所需的時間、精力或金錢又是那麼的少。在整本書中,我們會詳盡地指出你應該做出哪些細微的改變,並如何有策略且符合倫理地運用它們,好讓你不必訴諸成本高昂的方法(獎勵、折扣、返現、懲罰等等)或動用寶貴的時間和資源,就能大幅度地提高你影響他人的能力。

我們還會分析許多謎題,並提出一連串問題,如果對說服科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就能回答這些提問。例如:

·對一封電子郵件做出哪些小小的改變,就能降低談判的難度?

·在“小改變、大影響”的問題上,颶風、0.99結尾的定價和冰酸奶能夠給你帶來什麼啟示?

·哪些小小的調整能讓會議變得更富成效?

·在言語上做出哪些微小的、完全不花成本的改變,就能激勵他人(也包括你自己)完成目標?比如完成銷售目標、成功瘦身、培養一項新愛好,或是讓孩子們乖乖做完作業。

在當今這個步調飛快、信息量豐富的世界上,按幾個鍵或是滾動屏幕就可以立即獲得最新的信息,因此人們很容易忽視這些微小改變的重要性,但這樣可就錯了。

雖然新科技和唾手可得的信息帶給我們許多好處,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我們用來處理信息的認知“硬件”卻幾百年來基本不曾變過。諷刺的是,雖然可以用來幫我們做出更明智決定的信息日漸增多,可在做決策的時候,我們越來越不可能把它們全都用上。當今的人類就跟生活在數百年、數千年前的老祖宗們差不了多少——溝通的情境隻要發生一點兒小小的變化,人們就很容易受到影響。

說到以符合倫理而且高效的方法來影響和說服別人,微小的改變往往有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在後文你就會看到,在說服別人時,隻需對影響策略進行一些小小的、有科學根據的調整,收效將會非常顯著。

所以,就讓我們一起踏上這趟旅程,去探索說服科學這個嶄新的領域吧。第一站我們要去看看,對繳稅通知的措辭做出哪些小小的調整,就能說服成千上萬的市民行動起來,補繳拖欠的稅款,讓相關的政府部門獲得億萬英鎊的收入。然後,咱們一起來想想這對你的說服能力意味著什麼。

史蒂夫·馬丁

諾厄·戈爾茨坦

羅伯特·西奧迪尼